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太极拳术十要》体悟之得——杨式太极拳

发表于 2020-11-09 2748 次查看

        杨澄甫宗师所著的《太极拳术十要》,以精辟的语言和通俗的拳理,高度概括了杨式太极拳的精髓,被誉为杨式太极拳的经典、初学者的指南、深造者的方向。本人在40多年的实践中,悉心体会,受益匪浅。现谈谈自己所积累的一点粗浅认识,诚请前辈和道友们的指正。
        一要:虚灵顶劲。也称虚领顶劲或顶头悬。要求舌轻抵上颚,精神提起,第三、四节颈椎骨略向后退,使头颈向右贴到衬衣后领上去,使百会穴轻向上领。这样做自然带动下颏微收(如果颈椎不动单做下颏微收会使颈椎向前倾斜,不符合中正的要求,练太极拳要求处处中正安舒,主要指的是脊椎要中正),目视前方,微微向下,耳听后方,微微向上。这样能使精神提起的前提下,大脑迅速安静下来(如果只知道目视前方不知道耳听后方的话,就不符合太极拳有前必有后的拳理要求)。古人有诗云:一片灵机写太和(虚实),全凭方寸(心意)变来多,有心运到无心处,秋水澄清出太阿(宝剑名)。也就是说:通过虚实的交替,凭意识引导肢体,有意无意的动作,变来了刚柔相济。十三势行功心解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要使周身轻松利落,精神不垮,头角不低,有堂堂正正的气概;顶头悬要从悬字着眼,从顶字着手,悬的意思是虚领,属于柔,顶是使颈直肌轻度收缩,属于刚,要处处有刚柔相济之意。
        二要:含胸拔背。含胸拔背和其它运动项目的挺胸相反。胸宜放松、浅含,如同人们深思入神的状态,不可做成驼背的样子,更不要损坏动作中正的姿势和形象。含胸的深浅度要按动作的需要有所不同,盘架子和推手不同,发劲与不发劲不同。杨式太架套发劲,只要把胸部放松就可以了,能配合扩大腰胯部转析的范围即可。在化劲和发劲时须加深含胸。这也是在刹那之间,随即又归于自然浅含。拔背仅用于个别动作,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动作应是扩背。扩背是在两肩松沉的条件下,背肌群向左右两侧延伸舒张。如:起势,两手徐徐向前向上平举时背部皮肤稍有一点绷紧的感觉。这样做形象比较中正,同时也与做好浅含胸的法则相一致。胸肌放松浅含,背肌稍向两侧扩展,能使横膈膜下降,肺活量增加,人体耐力也增加。因为背部布满了中枢神经干线,它和人体面部一样是十分敏感的,都容易出汗。因此,做好含胸和扩背这两个意识动作,还能使周身感觉灵敏,增加腰胯转动的灵活性。
        三要:松腰。腰为一身之主宰。拳论曰:"命意源头在腰隙"。随隙即腰胯,松腰首先要尾闾中正、即尾闾收,"立身中正安静"。太极拳以身法中正为基础。人的脊柱骨占人体总长度的45%,呈S形的生理曲线。做好顶头悬和尾闾收能使 人体脊柱骨上下松开,能增强体质,延缓低重心,使下盘稳固。如要上左步,意念须先松左胯,在松胯的同时把左脚带进来,这也就是命意源头在腰隙。杨振铎老师教我时经常把"腰带"二个字放在动作前面,例如:"腰带脚尖扣",所有动作都从腰胯带出来。如腰不松,光是手或脚在动就成了广播操的肢体运动,而不是太极拳的"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
        四要:分虚实。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如脚分虚实,手分虚实,眼分虚实,更重要的是意识上的虚实。虚实即阴阳,太极拳的阴阳与日常易理上的阴阳不同。一般认为阳是有,阴是无,阳是刚,阴是柔。如医院里化验单上的阳性为有病,阴性为无病。而我们练太极拳却要认为阳是无,阴是有,阳是虚,阴是实,如天是阳为虚为无;阴是有,地为阴为实。前是阳,上是阳均为虚,下是阴,后是阴均为实。如做一下右弓步,从它开始到过渡到定式都应视左脚为实。如盘架子开始的左的意识应回到右手为实。它也就是有前必有后,有上必有下的对立统一的阴阳哲理。拳论曰:"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五要:沉肩垂肘。沉肩是松开肩头骨,又称松肩,使肩胛三头肌出现一个低洼,能使手臂增加长度,增大曲伸缠绕的灵活性。沉肩能平衡身法的均势,运动时不致气息短促,身体摇摆,又能助顶头悬,使肺叶舒张,身体中正,运动持久。同时使神经传导敏锐,即所谓"一不能加,蝇不能落"。沉肩能使周身的肌肉放松,使动作有沉绵的弹簧力。垂肘是肱二头肌的轻度转动,使尺骨与桡骨进行绞剪运动,扩张静脉与毛细血管,促使静脉血更快地向心脏回流,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循环系统,肘关节是起重支点,外三合的重点是肘与合。垂肘的前提沉肩,肘要松垂,保持略低的腕的位置,要符合屈中求直的意念和处处屈蓄有余的要求。沉肩垂肘能保卫胸肋部的要害部分,使攻防两宜。
        六要: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要全身松开,用意识支配动作,而不是力量在运动。要注意是松开,而不是松垮,更不是松拢。如顶头悬使颈椎松开带动胸椎松开,尾闾收带动腰椎骨松开,沉肩垂肘使肩肘关节松开带动腕、指关节松开。如松腰胯带动、踝及脚趾关节松开。这样全身关节,节节松开也就是节节贯穿,能练出太极内劲。拳论曰:"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长期用意不用力练拳,则气血畅通、能延年益寿,即中医理论谓"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但是不用力不等于不用劲,在每个动作的过渡上毫不用力,而在每个动作的定式时上以劲意贯之。
        七要:上下相随。拳论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一气。"练太极拳要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每个定式动作要手到、脚到、眼到、身到、说到一齐都到。如有某一点不到或太过,即谓散乱,俗话说手到脚不到,空去找烦恼。如有的练拳者把手的距离拉得太大了,自以为开展,其实太过了,上下不相随了。开展主要是意识的开展,脚放到哪里,手放到哪里必须要明规矩而守规矩。如左的定式,两脚跟的距离也就是两掌跟的距离;如做单鞭时不能光把左腿跨好再把左掌推出去,如搬拦捶之拦不要把左手拦出去后再把左脚迈出去,这样做就不是上下相随,拳架就没有整体感。
        八要:内外相合。练太极拳的每个过渡动作和定式动作都要注意到外三合与内三合。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合、肩与胯合,还要注意到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这是练好太极拳的前提和入门途径。内三合一般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是进一步的要求。首先动作要规矩,不能散乱,再进一步心意同时不能散乱。内外相合即指每个动作和意识都要到位,处处圆满。《太极拳之练习谈》云:属于内者,即所谓用意不用力,下则气沉丹田,上则虚灵顶劲;属于外者,周身轻灵,节节贯串,由脚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
        九要:相连不断。动作不断是相对而言,在太极拳整套动作学会后,练起拳来要整套拳连绵不断,要不使有断续处,不使有凹凸处,不使有缺陷处。"劲断意不断,意断神要连。"实际上劲与意都有断的时候,如揽尾的按,劲与意不可能一个劲地往前按,到一定的时候要用下一个动作的神意去连起来。当劲用到尽头时就用神意把它连起来,如果连得不好就会出现"断续"。人们形容练得好的太极拳往往会被说似行云流水,行云即如天上的云,多姿多彩,变幻莫测,流水即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整套拳架自始至终要绵绵不断,变幻无穷,运劲如抽丝,一气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十要:动中求静。练太极拳虽动犹静,因此练拳要慢,慢则能松,能静,能细心体会每招每式的方向、角度、高低、大小。在静的前提下动作,在每个动作中不忘心静、体松、用意。特别要注意练太极拳是要练得自己心里有数,千万不要故意把太极拳练给大家看。
        太极拳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因此不能偏废于哪一方面或哪一点,时时处处要"默识揣摩"。正所谓"差之毫厘,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