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它的内涵极其丰富,既是融健身养生、技击护身,艺术欣赏于一体的中国功夫,又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载体,可谓理精法密,博大精深。它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重视。谈到功夫,多数拳友学会套路后,遇到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如何练才能提高拳艺水平,进而练出太极功夫。根据本人20多年来跟随马虹老师学拳、练拳、教拳的体会,感到修练太极功夫要像学书法、学声乐、学技艺那样,从基本功练起。马虹老师讲过:“拳架是太极拳全部功夫的基础”,他还讲:“什么是基础?基础一般指建筑物的根基,即足够的底面积和足够的埋置深度。”“也就是说,太极拳能不能发挥其养生、技击和艺术三大功能,究其根本,集中体现于拳架基础的深度和广度如何。”
修炼传统陈氏太极拳的基础功夫,如何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我的体会是:要在明拳理、知拳法的前提下,在下、中、上三盘的细节上下功夫。
一是下盘的培根壮腿筑根基功夫。
其中包括:培根筑基功夫、轻沉兼备功夫、腿部缠丝功夫。
二是中盘的虚胸实腹壮腰脊功夫。
其中包括:身法中正功夫、肩胯松沉功夫、丹田内转功夫。
三是上盘的开合对称得和谐功夫。
其中包括:基本技法功夫、开合缠丝功夫、对称和谐功夫。
下面我们把下、中、上三盘三个方面锻炼的具体内容分述如下:
一、培根壮腿筑根基
下盘,是指腰胯以下的两腿两脚,拳家把它分为三节,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脚为梢节。打拳时对下盘三节都有明确的要求,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功用。练好下盘就像盖高楼,起着打桩筑基的作用。所以,学拳时,先要慢慢的“盘架子”,我们常说:“静心慢练是活桩”,这种活桩的练法,对于增强腿脚上的承重能力和耐力非常重要。所以,下盘锻炼的重点是:
1、培根筑基功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修练太极拳始于培根,脚是人体的立身之本,在正常情况下,体重的50%的力作用在脚跟,25%作用大拇趾,25%作用在小趾,如果不是平底鞋,体重的力作用在脚上就不一样了,所以,练拳要穿平底鞋为好。“预备式”就是定步站桩,就要圆裆松胯,两膝微屈,五趾抓地,两脚如弓,像吸盘一样牢牢地吸在地上,脚下生根。因此,我认为打拳时要全身放松,但两脚不能放松,更不能平脚板。多数学拳者开始学拳,注重手上的动作,而忽略脚上的动作,如脚怎么起步,怎么出步,那个部位着地,落在什么方位,应是什么步形,何时开脚,何时扣脚等等。《拳论》讲:“打拳要先培根。”“根节不明,节节皆空。”“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脚的步伐,一要方位准确,二要步形正确,三要落地生根,不能乱动,不能“喝风”,何时开脚,何时扣脚,都要和人体重心的变化有机配合,除“旋风脚”“扫蹚腿”等大转体动作外,一般在重心一侧的脚不能乱动,俗话说“宁钻子拔根,学艺不真”。如:“金刚捣碓”第三至第五个动作右捋左蹬的斜向组合,重心在右,开左脚重心移左后,右脚走里弧上步时,左脚不能再动,上步后右脚要停在左脚右前方,使裆部骑在一条线上,右脚踝骨还要外撑,才能圆裆松胯,否则,腰胯不能灵活转动。再如:“大六封四闭”、“白猿献果”等式,当左脚开好重心移左后,提右膝时,左脚不能再动,如果动就是“拧钻子拔根”了。还有“懒扎衣”和“单鞭”的铲步偏后落脚,都告诉我们在打拳过程中,两脚不要站在一条线上,而是使裆部骑在一条线上。两脚错开的角度叫稳定角,也叫稳度角,身体平衡的稳定程度取决于支撑面和稳定角的大小,也就是两脚的跨度大小和错开的角度大小。还有“前蹚拗步”的左脚顺缠外摆落步要脚后跟着地再踏实脚掌,不要脚跟外侧着地,这样落脚的方向准确,犹如船之舵,决定了右脚出步的方向,右脚逆缠出步后要脚尖里合落实,这样使步形保持平行,不丁不八,即膝盖和脚尖保持一个方向,这样既能保证裆有撑劲,腰胯松活,又能保护膝关节不致扭伤。所以,脚上的功夫对周身劲力结构的科学搭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是“八字脚”、“丁字步”,两胯髋关节必然松不开,腰也灵活不了,膝关节还容易受伤。
2、轻沉兼备功夫:太极拳要求行拳时,要做到上盘形似风摆杨柳,下盘稳如磐石,周身就必须练就轻沉兼备的功夫。何谓轻沉兼备?轻是上升和轻灵的意思,沉是下降和沉稳的意思,就是说周身只要有上升的部位,就要有下沉的部位,沉稳是轻灵的根,没有沉稳就做不到轻灵,而轻灵是沉稳做功的结果。不能一升俱升,一沉俱沉,犯漂浮或坍塌的毛病。以“金刚捣碓”第六个动作冲拳震脚为例,当右拳向上冲拳提右膝时要左手下沉和左胯下沉,当右拳下采震脚时要左手上托和顶劲上领,形成有上有下的纵向对称平衡。再如:“初收”、“庇身捶”等势双手上掤时,身体躯干部分要下沉,不能随着手向上飘。“左右金鸡独立”一势,要在提右膝和右手上托左手下按的同时沉左胯,提左膝和左手上托右手下按的同时沉右胯。
要做到轻沉兼备,还必须在重心的倒换时裆走下弧,无论是纵向的前进后退,还是横向的左右移动,都要先松胯,再裆走下弧倒换重心。如:“前蹚拗步”,左腿外摆落地,裆走下弧重心倒好后再提腿出步,这时重心如果倒的偏向脚掌前,上身就会向前倾斜,丢掉了顶劲,加重了膝关节的负荷,如果重心偏向脚跟你会提不起腿来,即便硬提,上身必然前倾上浮。所以,在顶劲上领,身法中正的前提下,移动裆胯,使肩井穴对准涌泉穴是做好轻沉兼备的诀窍。凡是做提腿的动作时,还要做到提左膝沉右胯或提右膝沉左胯,同时要收腹松胯吸气提肛,这种轻沉兼备功夫既引动了内在的气机,又锻炼了一条腿的承重能力和耐力,起着培根壮腿的重要作用。大多数初学拳者,经过一段锻炼后都深有体会,走路轻快了,爬楼梯有劲了,其原因就在于分别锻炼了两条腿各自的承重能力和耐力。
3、腿部缠丝功夫:缠丝功夫是陈式太极拳的精华,人们往往注意上盘的缠丝劲而忽视腿上的缠丝劲,形成腿和膝关节直来直去,也达不到“外三合”的肘与膝合的要求。所以,提膝出脚要细心体悟腿上的顺缠和逆缠。如提膝里合时,要脚掌的外缘先领劲使膝部向外走一小弧顺缠至大腿根,当提膝后踝关节放松,膝关节再向里划弧肘膝相合,当铲步出脚时要由胯到膝到脚变脚跟里侧领劲逆缠擦地蹬出,如“懒扎衣”、“单鞭”、“斜行”、“前蹚拗步”等势。在陈鑫的著作里,很多地方都以缠丝劲的顺逆来区分开合。关于起步用顺缠开劲、落步后用逆缠合劲,他在论述“庇身捶”时讲得十分明确,他说:“右足初开步,足先里向外绕一小圈,而后向右渐渐展开,如新月形。其内精是用顺缠法,由足大拇起端,向足背至外踝,由下向里,上缠至大腿根,是顺缠法,属开。待足展开步,足落后,仍用此精倒回缠之,以至足大拇,是谓逆缠法,合精法。”(《陈氏太极拳汇宗》下册第5页)。
如果是外摆脚则是先拇趾后小趾领劲,逆缠提腿顺缠落步,如“初收”接“前蹚拗步”和“双摆莲”等式。提腿的程序是脚膝胯,出脚、落脚的程序是胯膝脚,这种练法锻炼了腿部的节节贯穿和顺逆缠丝,还引动了腹部的丹田鼓荡,即提腿时收腹吸气提肛缩阴,出脚时呼气凸腹会阴下沉。再如“倒卷肱”后退撤步时,两膝要先双顺缠外撑重心移前,再双逆缠里合,重心移后,后撤的脚要走里弧,脚掌里侧擦地逆缠顿步落实。关于弓蹬步和偏马步,弓步的腿是顺缠,但膝部又要里合,顺中有逆。蹬腿的一侧是逆缠,但膝部不能跪膝还要外撑,逆中有顺。两条腿像拧麻花一样,使两胯松沉下来,使裆部像桥拱一样,充满撑劲,为上盘和中盘的圆转灵活创造条件。总之,腿上的缠丝功夫也是非顺即逆,非逆即顺的运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