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初学太极拳有哪些易犯的毛病?(五)——太极拳教学

发表于 2020-10-23 2923 次查看

        (九)迭步过劲
        凡作弓箭步或虚步时,前后两脚踏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称为“迭步”。弓箭步前腿膝尖的垂直线超过脚尖的,称为“过劲”。迭步与过劲都是初学太极拳的人所最容易犯的毛病。正确的姿势是:弓箭步或虚步在定式时,其前后两脚应有横距间隔。整套太极拳的弓箭步,其横距的宽窄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因为在技击上应用弓箭步这一步型时,其横距间隔的宽窄取决于“插逼”、“套封”等步法要求。这样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插步 如“单鞭”出的是插步,即把我的前脚插入对方裆下。这种弓箭步的横距就该窄一些,可间隔一、二十公分,而相对地直距较长。
        二、套步 如“野马分鬃”出的是套步,即把我的前脚套在对方前脚的外侧,但双方必须形成“顺步”(即用我的左脚去套对方的右脚,或用我的右脚去套对方的左脚)。这种弓箭步的横距就该阔一些,可间隔三、四十公分,而相对地直距较短。
        三、可插可套如“揽雀尾”、“搂膝拗步”等式,在技击上都是既可作插步,又可作套步的。这种弓箭步的横距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其直距同样是折中的。
        虚步的横距也有宽窄之分,而一般是较窄的。但最窄也不能他自己的两脚前后相迭,否则因底盘过窄,遇到对方袭击我的侧翼时,重心就会不稳。这是可以用推手或散手来加以验证的。过劲的毛病则是在作弓箭步时重心过于偏前,易为人引进而使我向前跌扑。因此,通常前腿以曲至膝尖与脚尖垂直为准;但也不可不及,至少要达到胫骨竖直的程度。拳谚说:“拳打拢,棍打开。”
        由于弓箭步属进攻性的步型,所以如果弓腿的幅度太小,形成似弓非弓,这时进身太浅,出拳距对方太远,也就没有什么力量了。但如从上、下肢的协调关系来说,出手也不可过远。拳家有“肘不过膝”的说法,即以肘尖不超过膝尖为度。否则也就违背“外三合”的基本要求,会使上身过于偏前,引起重心不稳。古代拳家尤忌“双手齐出”,出者,过头也。这并不是反对双按、双冲、双推等拳法,而是反对上、下不协调、手到步不到。因为“手长脚短”形如斜塔,加上运动惯性,就不免有自行倾跌之虞,更谈不上对敌了。
        (十)软裆萎膝
        软裆,表现在作仆步时,裆部全部下落,软弱无力地贴近地面,似同瘫痪。这样不但起身时很费劲,而且遇到对方进逼时,就会瘫到地上去的。为此,在作仆步时,裆部要略呈拱形,即所谓“圆裆”,以保持弹性和弓劲。萎膝,也叫“软腿”。主要表现在作弓箭步时,后腿膝部向下弯曲。顾名思义,所谓“弓箭步”原本含有“前腿如弓,后腿似箭”的意思,所以弓箭步也叫“弓蹬步”。我们也常说:弓箭步的后腿不可蹬得僵直,即膝关节要保持一定的松度,否则有违“劲以曲蓄而有余”的原理。但如相反地走向另一极端,使后腿向下曲而不直,那就成了软腿萎膝了。总之,要自然地直而不僵,而不是曲而不直。拳诀说:“劲起于脚,发于腿。”而作为向前进攻性的动作,如果出现软腿萎膝等现象,那时下盘支撑与后腿蹬地无力,出击也就没啥劲了。
        据了解,犯有这个毛病的人,有的是因为误解了太极拳古典理论中“曲中求直”这一句话的意思。所谓“曲中求直”,其原意是“曲以蓄劲,直以发放”,而根本不是叫人做“软腿萎膝”的弓箭步。但传统杨式太极拳在作单鞭,扇通背和打虎式时,为了突出下沉的气势,也有使前腿弓至胫骨竖直为度,同时使后腿微微开膝。这时后腿的膝部虽出现了微小的曲度,但膝尖是稍微转向外侧的,而不是向下弯曲。这样能使裆部拱度和弓劲增大些,自不属于软腿萎膝之例。在杨式太极拳散手中,则把后腿开膝的幅度再增大,并改称为“如弓似马步”。(见陈炎林《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而吴鉴泉式太极拳,则干脆把单鞭和扇通背等两式,由弓箭步改为马步。然而不论采用什么步型,裆部都要撑圆,而不可成尖形。这是因为拱形的抗压力大于尖形的缘故。其力学原理与拱形桥洞的建筑是相似的。此外,在作“蹬脚”、“分脚”等起脚动作时,当一脚向前踢出时,其支撑重心的一脚也应相应地向地面蹬伸一下,以催助踢出一脚的发力。若为了维持重心稳定,使支撑脚的膝部始终弯曲,那发出的腿劲就要小得多了。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