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太极拳有哪些常见易犯的毛病呢?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十二条。(一)精神不专
打太极拳要求思想集,全神贯注于动作,做到“神聚、心静、意专、体松”。这虽然不是初学的人所能完全做到的,但却是从学习开始就要认真注意和锻炼的。人的精神能否高度集中,这是意志强弱的一种表现。所以,任何传统拳术都十分重视这种意志锻炼,仅仅是锻炼的方法、方式彼此有所不同而已。太极拳要求“慢中求功”,而初学的人走架普遍偏快,并有心神不静、心猿意马等现象。究其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或自诉“性情急躁”,或因“神经衰弱,思绪纷纭”,或说“秉性好动”,当然,客观上也存在着动作不够熟练、两腿虚实不够分明等等缘故。然则从心理方面分析,关键问题在于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务须强调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逐渐养成能够迅速而高度地集中注意力的习惯,怎样才能养成这种习惯呢?
一、严肃对待练拳,把它列为每天练一、两次,每周练五——六天的必修课。要坚持定时练拳,不轻易占用练拳时间。
二、在打拳之前做好准备活动,如先练几式基本功或基本动作,促使自己既有练拳的渴求,又有“动中求静”的思想准备,然后通过预备势静站片刻,调匀呼吸,集中精神,达到心平气和、神凝意专。
三、打拳时要特别注意“先在心,后在身”,用意识支配动作。精神要提得起,头部要向上顶起,两眼以向前平视为原则,同时做到“眼随手转,手眼相随”,借以把全副注意力倾注到动作中去。在神凝、气顺、身稳的情况下,做到一手一式,从容不迫地慢中求功,而不受外界干扰,日久自能逐步达到“处动若静”的境界。
要做到这三点,虽然需有一个较长的锻炼实践的过程,但如从学习开始就自觉认真地去做,那么经过一两年时间,也就能初步养成坚持练拳以及练拳时精神专注的良好习惯了。古今拳家历来认为懒散是拳术的大忌。如果练拳时精神提不起或意志不专一,特别是在打拳时东张西望,如捕风捉影;或是顾东打西,精神涣散;或是两眼无光,如睡梦未醒,或是心急慌忙,犹恐火车脱班一般,所有这些,都不符合太极拳术所具有的技击性、医疗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要求,同时,也会严重地影响到一个人在练拳时的精神面貌。常言道:“拳技以沉着为本。”而精神的沉着首先表现在眼神上。眼法是拳术五法之一。拳谚也说“拳技以眼为尊”,“眼为心之苗”,锻炼眼法与集中注意力的关系十分密切。打太极拳虽不必象练外功拳那样强调“眼如鹰隼”或“怒而不恶”等眼法要求,但至少也要保持目光自然,炯炯有神。有的学员把养生气功的“目若垂帘”搬用到太极拳的走架中去,使之状如瞎子摸鱼。须知以此作为养生保健虽无不可,然而若以拳艺的要求来衡量,那就显得非驴非马了,这是不足为训的。
(二)口腹闭气
在太极拳的个别学派中,是有主张采用逆呼吸或配合提肛闭气的。但多数学派都主张“口呼鼻吸,纯任自然”。传统太极拳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我国古代导引吐纳的基本理论,而导引吐纳素来强调“以顺乎自然为贵”。有的人在打拳后感到气喘,那多半是因口腹闭气所引起的。有的人过急地想把呼吸与动作完全结合起来,那也会出现不自觉的口腹闭气。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一文中,就特别强调“口腹不可闭气”,认为初学走架时气喘身摇,“其病皆由闭气与起强劲”。这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呼吸自然是有益无害的。为了保持肺部较顺畅地换气,在运动量增大时,可以“口微张,齿轻叩”,让口鼻一起呼吸。
关于呼吸与动作相结合的问题,初学时切勿操之过急,可以先求动作熟练,而使呼吸纯任自然。在坚持练拳一年以后,再去解决呼吸与动作的配合问题,这时只须稍加关注,遵循蓄吸发呼、合吸开呼、虚吸实呼、升吸降呼、退吸进呼等基本规律,自然能顺利做到相互结合的。反之,如在动作尚未熟练时就急于去配合呼吸,那反而会弄得浑身僵硬,进退变换不灵,甚至引起动作错乱等现象,那时呼吸也就更不自然了。附带地说明一下,中国传统拳术的呼吸与张弛相合的关系,是吸弛呼张。这与练习拉力器、哑铃等来自西方健身运动的用劲和放松的方法恰恰相反。
当然一弛一张是相对的说法。所谓“气宜鼓荡”,也只是指纯任腹部自然地起伏鼓荡,而决不是教人象拼足力气地拉风箱一样。’否则不但于健康无益,日久相反地会引起气促胸闷,岔气或气痞,甚至发生疝气等气症。这样就弄巧成拙,本欲养生反而伤身了,所以是不可不注意的。为了便于初学者日后配合呼吸时的参考,现将动作配合呼吸的基本原则列简表如下:
阴 吸 柔 虚 蓄 合 升 退 屈 起 奇 吞 轻 迂 弛 收 静 内
阳 呼 刚 实 发 开 降 进 伸 落 正 吐 沉 直 张 放 动 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