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太极拳对下肢部(胯)的要求——太极拳教学

发表于 2020-09-30 2868 次查看

        下肢三大关节为胯、膝、踝,首先要求松开胯关节。胯关节松开后,腰腿的动作就更为灵活协调。在圆裆之下松胯,可使耻骨联合和坐骨结节上的关节缝隙加大,运动度因而得到扩大,这样就灵活了腿的弧形运动,使内劲上升到腰脊。因此,也可名为开胯。但开胯时如开得太过,或者在坐身时胯根低于膝盖的水平,就会形成“荡裆”,使腿的基础浮而不固,同样,如胯开得太窄,也会形成“尖裆”,就不能灵活地引进后坐。因此,胯关节是调整腰腿动作的关键。
        拳论说:“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而胯是腰腿的转关之处,胯关节不灵活,腰腿就很能顺遂,可见松开胯关节是很重要的。以腰部为轴心微微转动时,骨盆也连带地在微微转动。因此,转腰实际上是转腰胯。由于胯部负担上体的重量,胯关节的松开要比肩关节松开多一段锻炼的时间。经常做弯腰压腿(压膝节、压胯根)和高踢腿的基本功,可以帮助松开胯关节,提高其灵活性和柔韧性。
        凡是体力条件许可,要求加大运动量的,逢到迈步时,实足的胯根要微向里抽旋而下沉,随着转腰,姿势同时微向下蹲(必须保持立身中正安舒,上下一条线),同时另一腿缓缓伸出,逐渐转移重心于这一腿,到定式时落胯塌腰。这是太极拳锻炼方法中加大运动量的重要方法,也是使桩步在任何角度上都极为稳固的运动方法,是下盘稳固像大树般根深蒂固的训练方法。在上下一条线的中正姿势下,虚领顶劲和腰裆劲下沉,贯到足跟犹如大树的干枝在上升,而根枝在下降。因此,练太极拳的人一般都腿部粗大,腿肌发达。但这是一种吃功夫的练法,运动量极大,一般只适宜于年轻力壮者要求增加运动量时方可采用,年老体弱者是不应该采用的。
        为了动作时处处保持“上下一条线”,凡前进后退时,必须两胯节直竖,齐进齐退,或者均匀抽换,务必不偏不倚,上与两肩骨节相对,动向一致,处处符合“肩与胯合”的要求,这样就有助于始终保持“尾闾中正”和“立身中正”达到定式时的“中正不偏”、转动时的“偏中有正”。技击作用上的胯打,是乘势乘隙以胯部的弹簧劲打击对方,但胯打时仍然要立身中正。练拳即是推手,推手即是练拳,体用一致。
        陈氏太极拳有显于外的发劲动作,为了练习腰裆的运用,使发劲正确,经常抽出几个单式来练习发劲,校正腰裆的变换。先求动作的正确性,后求爆发力的相对集中和加大,练巧先练劲,练劲先练顺。必须风声呼呼,才能练出功夫来,否则“拳无功,一场空”。还须两人互喂,试验劲力进展程度。杨、武、吴等拳式现在取消了显于外的发劲动作,这是太极拳能够适应广大群众练习的重要改革。练习杨、武、吴等式的年轻力壮者,凡是爱好练习发劲的,仍须抽出几个单式来练习,如揽雀尾一式的掤劲、劲、挤劲、按劲,野马分鬃一式的挒劲、採劲、靠劲,披身捶一式的顺步进击,搬拦捶一式的拗步进击等,都是调整腰裆和练习发劲的拳式。太极拳的动作是先练慢速度的,现陈氏太极拳尚有第二路(即炮捶)是专练快速度的。因此,抽出几个单式练习发劲,还能起到练习快速度动作的作用,有利于能慢能快,符合拳论所规定的“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要求。
        在实足的胯根微向内抽、虚足缓缓伸出时,不但虚实分明,也是撑开两胯根(开胯)的过程。每势变动时的“活腰”与“开胯”,每势完成时的“塌腰”与“落胯”,久久练习,胯根自然会松开,能使腰腿的转动显得非常灵活。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