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陈式太极拳螺旋力秘法——陈式太极拳

发表于 2020-07-22 3040 次查看

        一、螺旋力的作用 螺旋力的运用主要有两种:
        一种以蓄力状态自转攻防,可使对手的来力落空而失重,其力如打在飞转的车轮上。
        第二种是发力于对手,其力如旋转着钻入岩石的钻头。
        螺旋力最高级的运用是脱骨训练后的蓄发,其横转如摇旗撼树,其竖转如车轮削切,这种螺旋力的应用,应注重两点,一是其运动要领是在总重心自转的同时,由脊柱带动骨架的各关节一齐转动;二是运动轨迹不能仅仅是横转还应练习竖转、斜转、正转、反转等多种形式之转,正面螺旋,不仅是变面和双臂竖转,而应是总重心和脊柱、肩、胯等各关节都要竖转,同时需注意,发力需以脊柱去削切对手中心,万不可只是用手转其间架,竖转为劈拳,反转为削拳,横转为圈捶,斜转为斩手,简而言之,一切单操形式都要取消,其发力只是浑圆力和螺旋力的合成,劈、崩、炮等单操只是无意识的空间形式而矣!
        二、平面螺旋力训练螺旋力功法的训练,是卢氏结构拳法的核心,亦为我国传统内家拳之精髓。历代拳家皆奉之为'不传之秘',真正掌握本功法、功力的人过去不多,现在更少。其力如车轮切削,所遇之物无不被离心力击出。对方如主动进攻,一旦与我方间架相融之,一刹那间,必会产生一种不可抗拒之力,令对手反弹而起,挨身即被摔出。此功精熟之后,在实战中不论对手来力如何巨猛,只要一经接触即会化为乌有。在未发力之时,对手即已失去重心。一旦此功上身,所有拳法及器械的发力,均可获得巨大突破性进展。
        经过桩功的苦练,二至三个月后就会获取强功鸳实的浑圆整体爆发力。当我们深入体会桩功的性能并且获得基本的生理改造之后,怎样的运动才会使站桩的意义不失呢?对'螺旋力'的体认是整体运动从相对静态过渡到绝对动态的最佳训练手段,目前所有的意拳、心会掌、螺旋拳等原传拳法的有关教材中,均一笔带过或根本未提(中华武学事业指导总部推出的《华夏武学精髓训练教程》例外)。孰不知如果自身不具备'整体螺旋'的功夫,那么在应用之中'力如盘内之珠'的螺旋发力是不可能达到的。
        我国原传实战武学之整体劲力的来源,即是通过关节与关节之间的韧带拉伸,来调动以肌肉为动力,骨骼为杠杆,以关节为枢纽的力的有序连接和释放。根据人体生理构造原理分析,人体关节的运动可分为屈伸、内旋、外旋和环转,关节运动的特点是以关节为支点,进行某一部分的运动。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人体的发力必然遵循物理学上的力学原理。
        卢氏结构之'螺旋力'功法训练不但吸收了上述特点,而且还上升至脊柱带动躯干,躯干带动间架,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性关节同步运动。'螺旋力'修习入手方法:首先从桩功的间架动转开始,即从正面浑圆桩为基本姿式,以躯干作为我们的中心轴,使双肩、双胯按顺时针方向360度的滚动式摩擦环绕。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如果双肩双胯按顺时针方向运动,那么上肢所保持的间架就会与躯干形成矛盾的反称运动,这样才能使双肩关节真正产生360度运动轨迹。双胯与躯干的运动亦是如此。另外,由于下肢承受上体的重压,下肢的膝关节、踝关节会被胯关节的运动而自然带起,与躯干形成方向相反轨迹相同的运动。我们又发现一个新的课题,那就是如何能使双肩双胯在运动中同步进行,若仅动双肩,下肢力量传导不上来,如只动双胯又会造成扭屁股,此均非真正的螺旋功夫,更丧失了整体用力的原则。
        在此我们先来谈谈脊柱的中枢作用。脊柱上端连于大脑,是人体机能调节输出及输入信号的司令部,同时它又是人体的中心分界线,把双肩双胯对称分开,所以我们可利用它的运动原理来连接双肩双胯的运动定向。
        首先,我们可以坐在凳子上,并且把上肢固定住不动,然后使脊柱的颈椎和尾椎纵向拉伸定位(即不许回缩)以尾椎为动点,绕凳子做360度环绕运动,这时由于我们的双肩双胯不能主动地运动,其关节部位就会被脊柱带动起来做与脊柱轨迹相同方向相反的360度旋转,待熟练之后,我们就可以用站桩的间架来做平面螺旋训练。习者可以把自已视同老虎,有一条尾巴与地面竖直,让尾巴尖端在地面上划360度的圆(以脊柱带动),这样双肩双胯就会产生相应的同步运动。螺旋功法训练深入之后,习者就会明显感到,在站桩时经常出现的局部紧张会逐渐地缓解下来,使站桩产生的劲力更加饱满和圆润、松活,也只有间架形成的劲力圆润松活,才能产生力的松紧转换和'一触即发'的触觉之活力。螺旋力的这种训练,是符合人体生理结构的,它是所有拳学发力通用模式,轨迹拳学创始人李紫剑老师曾提出'大形同动,局部自律,轨迹平行,切线对应'的发力原理正与此不谋而合。
        大形同动,是指整体朝一个方向运动;局部自律,是指每个部分都分别循自己的自由轴旋转;轨迹平行,是指各个圆的圆面平行;切线对应,就是各圆心与目标处在同'正面螺旋力'是躯体的上下起伏带动四肢体认上下发力的训练功法。它的基本运动形式是以矛盾桩的向内,向上的撑拧变为大天星桩,再由大天星桩变为虎扑桩的按推,如同摇砖井架上的辗轩一样。
        立体螺旋试力运动不同于钩挫试力和蛇缠手。因为上述两个试力都是建立在摇旋的平转基础上运动的,而立体螺旋试力则是在躯干的运动中使双肩双胯变为立转,便身体与上肢形成上下的反称用力,即躯干下落而手上扬,躯干拨起而手下落,初习可以如此,但熟练后应使双手在一水平面上,使躯干动转,而双手只是轻微的起落(如图正面立体螺旋试力)。
        正面立体螺旋力的动作形态中我们可演化出钻拳和劈拳两种单操形式。钻拳之方法与西方拳击技术的勾拳相类似,相同之处则为均是由下而上的发力动作,但是钻拳在原传形意拳法中的劲力为截劲,芗斋先生通过波浪试力的身手反称,加大了其进攻中的防护功能,其钻拳发力之际有效地提高至头部,这样不但加大了攻击的部位,同时在发力失败的情况下也未失去堵截对方来拳的意识,钻拳做为堵截对方的一种手段并未从根本上失去进攻的主动性。因为钻拳是波浪形式的拨起,双臂走的为弧线,故具备撬起对方重心的功能,假设对方手臂压住我的桩架,我在保证三角支撑不失的条件下,加大小臂的斜面角度,使对方下压之力沿斜面滑落,而我之拳锋正可兜击其下颌。斜面力的变化是在三角支撑基础加强了小臂的外旋拧转,这样小臂尺骨的滚动摩擦通过无数个点的接触使其最后落在我的肘弯部分,于是我小臂就因为失去了压力而变得灵活自然,此时只须变面向上或合身前撞就会把对方重创。
        另外,在格斗的形式中钻拳发力亦可应用于类似于拳击、散打的赛事中,但是钻拳的起动不能脱离桩架的浑圆状态和另一只手的搏挂。控制发力在向上勾的同时,注意全身的螺旋和小臂的挑拧。钻拳发力不应只重拳锋,而是以小臂的广侧骨棱作为多个发力部位向对方腹,下颌、面颊的滑动发力,切不可执着一点而应为以线打面(如钻拳操手)。
        正面螺旋试力的下按动作可演化为劈拳操手,劈拳之法为从上向下的弧线形劈砸发力,其重点体会手臂下落与躯干上拔形成的互争,同时身体发生相应的左右错面,在击打时尤须注意弧线的切削功能,无论是接触头部、胸部、腹部,劲力不可有丝毫的停顿,当从头部劈至腹部之际,也是立圆弧线的最大空间,故仍须恢复至波浪的起钻落翻的圆运动轨迹,同时劈拳的下发力不应只注重手掌的接触面,并以整条小臂尺骨为发力部位,劈拳的左右互换性与其它的操手一样,来源于身体这个平行四边形左右互换,前手劈拳为撕胯调面,后手劈拳为合胯调面,重点体会接触瞬间身体形成的最强烈的争发状态,劈拳打的是竖劲,在格斗中,如果对方是直向发力,就可用竖劲的劈拳来破坏直向发力的运动方各,仅从形式上分析劈拳之发力若作用于直向发力的手臂上,其必会完全承受我的力而发生形变,而如果处理好实战中的接手问题直接把劲力传导至对方的躯干,则效果将会使其神经、内脏均造成十分强烈的破坏。
        值得注意的是,当今的擂台赛中尤其是西方的格斗技术己经在追求爆发力的连惯和技术上的合理配合,而我国武术界却依旧徘徊在一击必杀、一招制敌的盲从中,芗斋先生提出的'炸力无断续',在今天的大成拳界已基本看不到了,尽管有些名手能够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交手即把对方放出丈外,但是由于相对的杀伤力小而使对方还可再战,因而这种技术不可能是永远占据优势。我们应该脚踏实地的,从渗透性强的爆发透力加以研究,来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因此包括劈拳在内的格斗技术应该体现出它的连续和渗透性。
        三、侧面螺旋力训练侧面螺旋力是躯干的上下起伏中加入了螺旋反转的功能,在这种动态的运动过程中我们体会躯干360度圆周运动,双肩双胯双膝双踝均产生旋转,身体的起落又使这种螺旋的运动产生了弹簧般的上升和压缩,故而侧面螺旋试力通过重点摩擦关节轨迹,使人体的灵活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变,这种改变为以后的步法、身法的训练带来极为可观的效益(如图侧面螺旋力)。
        侧面螺旋试力是配合单操手的身体高低正侧的螺旋发动,实战中的操手动作由于躯干是主动性运动,故它的空间游离范围就是我们整体劲力大小的标志。无论何种形式的试力实际都是在演变具体打法动作条件下设计的躯干应该怎样运动,如钩挫试力是身体的左右错变带动手臂争发,蛇缠手试力是身体的平旋环绕带动手臂做切线运动,波浪试力是身体的立式旋转带动手臂做上下的弧线形发力,侧面螺旋试力是身体的螺旋上升趋动手臂做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切削性发力,这些试力的设计安排通过相互的组合和连惯性,把三维空间内的运动形式利用整体的原则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就是无穷无尽的武术打法均压缩在这几个方向螺旋运动的试力中,故芗斋先生说试力是最困难最重要之一部分工作。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