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名家李雅轩先生在晚年的拳学领悟最后归结为:“大松大软,稳静安舒,轻虚无为。” 八岁即师从李雅轩先生学拳而后来成为李雅轩先生的女婿——陈龙骧在《太极拳习练必要“大松大软”》文中说:“练太极拳时讲求心存静养,蓄神养气,澄心定性,稳静安舒,缓缓出动,松柔沉稳。‘大松大软’的练法正是为了培养和训练这种灵机。有了这种灵机,即有所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神明感应后,在技击中才能有‘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反应,才能生出莫测的变化,才能应付突然之来手。先师总结和提出的‘大松大软’练法,是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感觉灵敏、增长内劲最佳的手段及方法。练太极拳要松,而且要大松,要松透。所谓一松百松,松得周身毫无拘滞之力,松得两臂如绳儿吊着重物一样,经常有沉甸甸地感觉,身势松得软若无骨的样子……这种‘大松大软’的练法,练习日久,两臂如绵裹铁异常松沉,又如软节钢鞭又软又重,内劲则自然增长,发出劲去人里透内,伤人内脏,惊心动魄……由于这种‘大松大软’的练法是持以虚无的气势,是以神、意、气来率领,感觉异常灵敏,身势练得柔若百折若无骨样,故在推手中,能做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我先动,我意在先’。”
以上所述是陈龙骧先生对“大松大软”的解读,如果不是太极拳初学者,看了应能比较明白“大松大软”练法是没问题的。倘若不能正确理解太极拳之“松”,确实是误人不浅,所以有人反对“大松大软”就不奇怪了。某大侠在他撰写的文章中质疑:“大松大软究竟是一种革命性的理论,还是一种误入歧途的谬论呢? 以大侠的斜眼来看,大松大软理论实实在在是一剂毒品 ,许多人练一辈子太极,不得其法,十有八九是中了这大松大软的毒。”再如传闻对太极拳有了深切体悟的泰国名师某先生在他所著的拳书中说:“最初的杨式太极拳理论跟陈家沟的理论一样,是讲求五阴五阳,允许用力。但到第四代以后出现分歧,李雅轩的大松大软与郑曼青的松净之说,都不同以往要求完全去除拙力。雅轩师的大松大软在两岸都有市场,但也有人因练不出功夫而连呼上当……还是五阴五阳的理论比较好,练不出功夫至少可以练把子力气。”
其实从老子《道德经》中:“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这句话得到启迪,话里既有“返老还童”的追求,也有以拳证道对“大松大软”的体悟。大家都知道婴儿和幼小儿童的身体十分柔软,所以利于快高长大,这归功于柔软。再有儿童身体松柔,猛然间摔了一跤,一般没有什么事情。老人一旦不小心摔了一跤,则会骨折、摔伤,甚至与世长辞。太极拳练出了松柔,就是让人更健康,避免意外伤害,提高练习太极拳功夫的层次。在生活事例中可以看到,儿童的自然松沉也是蛮厉害的,大人如不打小孩的屁股,还真的拉扯不了小孩移步呢!
大松大软的锤炼,是让太极拳习练者追求老子所说“复归于婴儿”的状态。让你倒回到婴儿是不实际的,然而通过修炼太极拳,让你消除身体的拙力。所以青年以上的太极拳爱好者得向婴儿和幼小儿童学习,第一点,身体柔软如婴儿,练太极拳时,想象自己就是婴儿和儿童那样屈伸自如,每一个动作都不要有僵滞之力。第二点,婴儿脑袋还未生合,所以能无忧、无虑、无欲的入静,这样能生机旺盛;幼小儿童的无为入静,会比大人好得多。练习太极拳的 “动中求静”,能入静者对身心健康有莫大裨益,也给技击带来好处。第三点,不患得患失,洒扫应对,举重若轻,精神放松的同时, “专注一方”地练拳。第四点,行拳练功如婴儿呼吸,也是 “复归婴儿”的修炼,新生儿呈现腹式呼吸,表现为小肚子一起一伏。
从心静体松入手,松则沉,沉则轻,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化则发,乃是修炼太极拳之路。有些人对“大松大软”练法的理解不透,我想主要原因是未能真知真会“松则沉”。松自然能柔,而柔却不一定能松,所以要先求松,松而柔生,李雅轩先生对此指出:“太极拳所讲的柔软,是指的周身均匀,配合一致合度。在生理上、在健康上、在技击上所需要的柔软,而不是脚翘得特别高,腰折得特别弯,这样失掉了灵感性,不合生理的局部的特殊的柔软。因为这些不合生理的柔软,只是好看而已,但在技击和健身方面,都没有什么好处的。”进而松柔兼备,松而能沉。
我认为“大松大软”的“软”含有两个较为重要的技术内涵。“软”的第一个内涵是:
1、劲顺气和。
2、恰到好处的意念。
3、稳静安舒。
4、皮肉不僵,筋骨不紧。
5、感觉灵敏,动作变化快;如果感觉跟不上,动作变化不够及时,那么就谈不上太极拳之软。6、单练拳架也好,对练推手也好,身上少有滞点和硬点,当然身无滞点和硬点是最好;如果身上尚有不少滞点和硬点,还怎样体现太极拳之软啊?
李雅轩先生对此指出:“松软着练拳,可以练成一身柔软,百折若无骨,无论对方如何让来,我都能好不抵抗的随机应变的给走化过去,干干净净地将其化掉,决不拖泥带水。” “软”的第二个内涵是:如果松沉不了和没有扎实的松沉功夫,那么“软”就没有相应的功效和威力。比如羊毛线再柔再软,也远比不上扬鞭催马那么击打厉害,因为鞭子的质量比羊毛线大得多。太极拳具有水性特点的说法,是言之有理的。水是很柔软的,然而水的膨胀力和冲击力却很强大。单是水的柔软而没有水的膨胀力和冲击力,那么对太极拳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人身最柔软的是气和血,打太极拳特别讲内气的运行,倘若连气沉丹田都练不了,那么刚柔相济不是一句空话就是大打折扣,因为有柔有刚皆因气血拳势之所为。
太极拳的功夫、从某个角度讲,也可以说是松的功夫。松弹劲、中定劲、松沉劲、轻灵劲、浑圆劲、虚无劲等等都须从“松”中求得。李雅轩先生把太极拳功夫从劲的角度分为五级:硬劲、僵柔劲、松沉劲、轻灵劲、虚无劲。又明确指出:“硬劲不如僵柔劲、僵柔劲不如松沉劲、松沉劲不如轻灵劲、轻灵劲不如虚无劲。”硬劲就是常人所用之劲力,僵柔劲乃练过太极拳一段时间后,人体各部位僵柔不一的局部发力,发力时接触点有硬力感的劲力。松沉劲是内劲的主要表现,也是入门的基础劲力,其他劲都是由松沉劲展开而成。劲由脚底起,瞬间达接触点,是身势的整劲。郑曼青先生在《太极拳十三篇·述口诀第十三》里面告知:澄甫先师曾亲传杨家太极不传之秘有十二则,其中第二则是:“曰沉。如能松透,即是沉。沉即不浮,浮是病。体能沉已善矣。尤须加以气沉,气沉,则神凝,其用大矣。”轻灵劲为带有内劲之整劲,接触点感觉较轻,动作变化较灵活;轻灵劲在松沉的基础上练出来,雅轩公曰:“沉重和轻灵都是自身松净过后的一种感觉。果能松净了,则全身都有沉重的感觉(是自然的重,不是用力)。”练到了“沉中轻”和“沉中灵”,才会练出真太极的轻灵劲。倘若没有了轻沉兼备、灵沉兼备的功夫,就算练出了所谓的轻灵劲,只能体现操味之软,没能体现拳味之软,是假太极的轻灵劲。轻灵之后的发展方向必然是虚无,这才符合小力胜大力和以柔克刚的太极拳原则。
雅轩公指出:“盖轻灵仍有物也,如到虚无则无物也,则一切无不从心所欲,以达通玄通妙之境界。”虚无劲是轻灵劲的进阶之劲,妙到接触点几乎无感觉。作为深层次的太极拳东西,有了虚无劲,还得有虚无气势。内劲与气势是密切联系的,都在大松大软里面,虚无气势又妙在哪里呢?雅轩公说:“太极拳之虚无气势,在技击方面,其变化作用,其妙无穷。如遇刚劲来犯,可以使其捕风捉影;遇柔劲来犯,可以化之于无形,使对方找不着实地,摸不着重心,英雄无用武之地。”
据我了解,不少人练习国标竞赛套路也好,打传统拳架也好,都是没有基本功支持的花拳绣腿,老练家亦称“空架子”。因没有站桩、松腰、松胯、松肩等基本功而练不出沉肩坠肘、松肩垂手、含胸拔背、松腰塌胯、气沉丹田、开胯圆裆、挺膝松踝等松沉功夫,当然身上没有多少松沉劲,没了相应的松沉劲,怎么会练出轻灵劲呢?更谈不上虚无劲了。那些没有多少松沉功夫的人说“中了大松大软的毒”、“大松大软是误导太极拳爱好者的忽悠之话” ,不足为奇啊!可以理解的。李雅轩先生在谈到太极拳稳静松软地练功可练成五种太极拳功夫时说:“三、松着劲练拳,可以使脚下松沉稳固,腰腿上有弹性的力量,无论对方用多大的劲冲来,我可以用柔动之力化掉,我的两脚是有根的,绝不会被其冲动。四、松软着练拳,可以有丹田的沉着之劲,可以无论在任何形式之下,我的气意始终是沉着的,绝不会使气意浮起。五、松沉着劲练功,可以使胆力充实,无论在任何情形之下,我的心胆是坚强有力的,无论对方多么凶狠,我总有半法将其降伏的。我有松沉之心劲,有冷狠快准,如里透内之心劲,一定可以将其打服、将其摧毁。”
“不宜用体操或瑜伽姿势动作的松柔松软去理解太极拳的‘大松大软’,体操或瑜伽姿势动作的松柔松软缺少了太极拳中特有的松沉,这是个根本区别。”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在陈微明笔录整理的《杨澄甫论太极推手》文中说:“纯粹太极,其臂如棉裹铁,柔软沉重。” 太极拳爱好者练出了柔软沉重的功夫,就会知道雅轩公在《太极拳随笔》中提出的“松软是太极拳的宝贝”,觉得所言不虚,且深信不疑;而没有松沉功夫的人,则是理解不了李雅轩先生的“大松大软”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