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太极拳丹田潜转意气浅说——太极拳自学教程

发表于 2020-07-08 3211 次查看

        太极拳的技击性极高,它那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招法,又充分体现了技击的艺术性,因而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太极拳创造性的推手,不必用任何护具仅凭刚柔相济的提放之术和高深功夫,便可掷人于丈尺开外,能令对手折服,而又不失武家本色。这决不同于西方拳击等术,单以刚猛之力来分胜负,相形之下自是云泥殊途。
        一、太极拳贵在自然
        太极拳虽然流派众多,但在练法上以及行功走架,无不要求顺随舒适,以柔见长,自然轻灵,松沉圆满为宜,而又强调用意不用提力,动则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伸屈刚柔,于似松非松之间,当达到一定程度,须求意与气结合,即在有意无意之间,这虽然与气功,静功有相通或相似之处,而且也与动功(拳术)两者谦修并重,技击,养生相辅相成。
        由于太极拳注重内功,故而又是意,气,身皆练的拳术,太极拳把各种以意调息之内功练法融为一体,从而使呼吸与拳式动作极其自然地结合起来,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行成了动,静合一的高级功法,极其合乎生理规,由于太极拳式的气功自然而然,因而练气也是含而不露,蓄于拳术运动之中。
        太极拳是以意导气,毋宁说以意导体而练气,因而练法上是由丹田潜转,静中蓄动,当真气鼓荡时,既要轻灵圆活,又要不失稳重,以求平衡。这种高深功夫,在技击上可达随意而安的拳术妙境,长此以往,自是意趣天然。太极拳刚柔兼备,有如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无疑是表现在拳术上的极其自然,若达此高深之境,必须不断深入地下苦功去练,方能返朴归真,此是归于自然之意。
        二、太极拳的开合呼吸不难守中
        当太极拳习之日久有一定基础后,可以心意精气于下丹田,随势(拳术)而动,又不离一静,此即用气功施以烹炼之术一般,须达形神合一之境,习太极拳持之以恒,不但能充实小腹,亦可宽胸,这时丹田真气(先天之气,也称内气)鼓荡,松沉,圆活,而且在人体重心移位(即在动中转换脚步)时保持平衡,这样便如拳谱所说:“我守我僵,不卑不亢”的守中之道。太极拳以意导体,又以体导气,这丹田潜转,内外相合的练功之法,日久则劲力充沛,精气充足,方能内劲随外形,外形含内劲,最后内劲与外形结合,以求“周身一家”适应技击推手的技巧和“守中平衡”,才能立于不倒之地,这就是开合呼吸行功中所刻意追求的重要技法。只有遵守上述原则,方可使人体重心始终保持落于两足底面范围之内。
        太极拳行功是以腰脊带动头部与躯体,进而配合呼吸,随意念进行的拳术。意之集中,变换由此及彼,随心所欲,无不以意领先,丹田潜转,升降,松紧,圆活均随意而行,一气鼓铸,蓄而后发,也是随意收放。太极拳行气运动,尤其在架子中运用螺旋(曲线)或缠丝(弧线)动作,而向四肢末捎导去谓之“开”从四肢末梢回转集聚于丹田谓之“合”,一开一合,就是一呼一吸,而每一呼吸,便是阴阳动静,开合虚实,一动一静亦是一开一合(动开静合),谦及一刚一柔,如此缠绵曲折,舒畅不停,伸长圆转犹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凡每一动作,丹田总是潜转不停,随意配合,方能静中触动,动亦犹静,这是转接灵敏精妙处,又是接首斗转关处,也是形成一刚一柔,一圆一方,一屈一伸,曲中求直的拳术艺术所在。
        太极拳所谓的开合呼吸,是以达到听任自然之火候,轻灵不见形迹,当然这些要求全部包括在以意内涵和以意炼气的法门之中。拳谱云:“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化则发也”。此种论点,皆适合各式太极拳炼意,炼气,炼内功之用。
        三、太极拳丹田潜转以柔见长
        太极拳柔中寓刚,刚能复归于柔,因而招法上多采用松沉虚实,即内外皆柔,柔有益于调气,有利于肌体顺遂,向背,舒筋拔骨,柔还有利于呼吸的细匀缓长。故太极拳练习时多以柔见长,以柔追求气力的长厚,它那一招一式看似徐徐缓之,其实正是“虽静犹动,虽动犹静”的温养之本。而初学太极拳则须力求拳架及套路的娴熟和姿势之正确,待形成条件反射与定型后,再逐步探求动作结合呼吸,此时的练习,须先由外及内,有了一定基础,再由内及外,如此循环往复,配合呼吸,丹田宛如球体,练习太极拳达到深厚功力能使人形成一个有弹性之球体,不着力则罢,一着力则随之旋转,并随着呼唤意念而动,亦按姿势方向而动,此乃练习太极拳技法的重要步骤,可以在拳架中选一,二个姿势单练,也可以按上述练法全练。
        学习太极拳切忌轻率浮躁,不可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必须在名师口传身授下。从基础开始,循序渐进,按照太极拳要领逐步练习,并且经过艰苦的磨砺,方能悟出丹田潜转的内在联系。初学者务须着重于盘架子用 意不用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导气致柔,日久也会形成丹田潜转,随意配合拳式,结合呼吸,开合交替,虚实相渗。渐至轻灵圆活,尤其是在重心不停之时,在有意与无意之间,亦可变换移动这些过程,掌执火候,或臻化境。太极拳多以致柔是求,而练气较为复杂,作到丹田气沉与潜转,必须先致柔,而后致刚,再返于柔,总之以柔为要旨。太极拳在行功走架时,首先要以静,体松,神领,以求大脑及神经中枢之宁静,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以腰脊带动头部,躯干徐徐运行。正如兵家之静待动,以逸代劳的应敌之法。这种虽动犹静,以柔克刚,外静而内动,一片神行之妙,无不合乎自然。
        太极拳炼气以膈肌上下运动为主,即腹式逆呼吸法,吸气时膈肌向下运动,(即小腹内吸,气贴松脊背)呼气则膈肌上提(即小腹外张,气沉丹田),所谓呼时先天气下沉,吸时先天气上升,与拳式开合动作互为结合。在著名杨氏太极拳之正身法中,要求盘架子时将小腹置于大腿上,开胸张肘,扣膝而缩前阴,同时膝要上顶,其余如关元,气海,命门间气息滚滚似球。内功经云:正头起顶虚领劲,壮面神顺胲须涵,背平身正神收敛。此乃太极练气之诀窍。  
        四、太极拳行功练气与内劲之关系
        太极拳前辈陈鑫曾云:”内劲以意行气,轻轻运动,发于丹田,运行骨缝之内,再由骨缝运于肌肤,贯注于四梢(两手两脚尖),复归于丹田,绵软而沉重。“因此太极拳茈于内而不显于外。以陈氏太极拳为例,在行动走架时,由于不断变换空间角度与位置,其速度亦有快慢,同时自然呼吸强度也不同,往往会产生呼吸时发出鼻,喉等声音,这是由拳势动作的自然呼吸而产生的。尤其以陈氏太极拳,运动量与节奏强而烈,呼吸时自然发出的声音较为明显。
        陈氏太极拳每式先以意领,而后周身四肢与腰脊包括头,躯干等均运行,即拳谱说:“先在心后在身”,再配合丹田呼吸,同时旋转弹抖(以轻柔为主)做各种大小圆圈,起承转合(不同方位),而后向中宫扭腰,猛力一抖,即所谓气统中宫,由于此动作复杂,而又奥妙无穷,因而练习不易,必须名师口传身授。
        太极拳演习日久,又可调息养生,去病延年,武可防身御侮,克敌制胜,是习武而文在其中,乃文武谦修之拳术。拳谱之二:“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又如内功经云:“每日清晨或坐或立,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经鼻孔而少时气定,遂吸气一口,但吸气时须默想真气自涌泉穴升于会阴,分向两肋,自两肋升于前胸,由前胸升于脑后,渐升入泥丸,百会。降气时,须默想真气由泥丸降至印堂,自鼻至喉,喉至脊背,脊背透至前心,前心沉于丹田,丹田气足,自能复从尾长强到脊背,上升泥丸,如此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太极拳乃大器晚成之内家拳术。练习内劲上身不仅极费时日,还须得名师口传身授,不断刻苦揣练,或可有成。诚如太极拳名家杨澄甫所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于击技,生理,力学有相当之哲理存焉。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玄妙者,在在皆是,但学者若费一日之功力,即得一日之成效,日积月累,水到渠成。”希望酷爱并遂日练习太极拳者,三复斯言。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