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折叠劲及练法——太极拳教学

发表于 2020-06-27 3296 次查看

        太极拳“折叠”说法首先见于武禹襄的《十三势行功心解》,“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在转换,所谓‘因敌变化是神奇也’”。
        此后,对于“折叠”涵义的诠释渐多,试摘典型几例:
        姚馥春、姜容樵于1929年写的《太极拳讲义》中说,“折叠者,即变化横竖也。其往来之横竖,虚实不定,要有知觉,进前退后,必须变化随机,进退转换,亦要齐正相生,近亦是退,虽退亦仍能中敌也”。
        杨澄甫于1931年著的《太极拳使用法》讲:“与人对敌,或来或往,折叠即曲肘弯肱之式,折背敌其身手。此系近身使用法,离远无用。进退不要泥一式,须有转换随机变化也。”据说,此书是杨澄甫高足董英杰执笔,后董英杰一贯如是说,以致“折叠”系“曲肘弯肱之式”的解释一时甚嚣尘上。
        杨澄甫的另一学生陈微明在他的《太极拳术》中道,“折叠者,亦变虚实也。其所变之虚实,最为细微。太极接劲。往往用折叠,外面看似未动,而其内已有折叠。进退必交换步法,虽退仍是进也。”
        杨氏传人杨振铭的门人马伟焕则根据杨振铭老师“折叠转换是以意为主导的内劲变换,使劲的直来与直往之间回环而无断续处”的看法,认为“在旧力未过之前就新力已生,这个重要环节就是我们太极拳所练的折叠”(马伟焕《十三势行功心解探要》)。
        以上看出名家们对“折叠”理解不尽相同。或是横竖变化;或是曲肘弯肱;或是变化虚实;或是新旧之力转换之环节等等。但主要还是“虚实变化”为瞻。都是名家、大家解释,笔者不敢妄言,但“折叠”究竟何意?笔者仍是云里雾里,欲试一解,求教方家。
        笔者冒昧以为,上述各种诠释都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即武禹襄讲“折叠”具有什么样的背景?查《十三势行功心解》(以下简称“心解”)全文得知,它是武禹襄对《十三势行功歌诀》(以下简称“歌诀”)的解释。我们知道,《歌诀》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打手歌》是太极拳重要理论。《歌诀》七言24句有17句是讲太极拳修炼、应用之功、之法。因为它是以歌诀形式反映,所以要对其进行解释。武禹襄《心解》对《歌诀》的解释其用意无非使太极拳者深刻、全面理解《歌诀》。
        请看前三句,
        对“命意源头在腰隙”的解释:“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对“变转虚实须留意”的解是:“意气须换的灵,乃有圆活之趣”。
        对“气遍身躯不稍痴”的解是:“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不难看出,武禹襄对《歌诀》的《心解》其实就是一种注释。于此,笔者以为,我们看问题,解释词句不能就事论事,就词说词,而应该将这个“事”放到一定的背景或前提中去。同理,我们只有将“折叠”这个词语放到《心解》是对《歌诀》的注释这个背景或前提中去,才能全面、正确的理解其涵义。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折叠”。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是对“因敌变化是神奇”的注释。按照字面意思,一来一往要有折叠,一进一退要有转换,如此,就能变化莫测了。当然,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转换”好理解,就是这个“折叠”理解的纷纭。
        如果“折叠”是“横竖变化”?显然牛头不对马嘴。
        如果“折叠”是“变化虚实”?《歌诀》第3句就有“变转虚实须留意”之句,而《心解》又对此注释为“意气须换得灵”,应该与“折叠”之意无涉。再者,太极拳一动皆有虚实,处处皆是虚实。前已有虚实变转之意,此再讲虚实,系有画蛇添足之嫌。
        如果“折叠”是“曲肘弯肱”?更是浅薄误解。
        如果“折叠”是“新旧之力转换之环节”?有所达意,只是不够全面。
        欲弄懂“折叠”的涵义,需联系上下句来看。上句是“静中触动动犹静”,其注释为,“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下句就是“因敌变化是神奇”了。问题是,如何做到神奇的变化?根据上下句之意,在于“折叠”、在于“转换”,也在于发劲的“沉着松静”。
        笔者在自己修炼和教授中很有体会。行功走架的发劲,发劲前如没有相应的“折叠”,你的劲就不会松沉专注。比如。陈式“青龙出水”势,右手向右前发劲瞬间,你的腰胯必须有一先右经左至右的“折叠”,劲发的才整、才沉。即使不发劲,在许多动作的节点上都要有类似的“折叠”,如此,你拳势的内劲才能到位。再如,与人推手、散放,不论对方在何部位给你何劲,你首先在劲的接触点上“吞”进后再根据劲路制服或散放对方。这种“即吞即吐”体现的也是一种“折叠”。
        于此,依笔者之见,
        第一,“往复”和“进退”是一个意思,而“折叠”和“转换”是一个意思的不同表达。进退主要指步法,所以用“转换”一词;往复主要指身体部位的变化,如用“转换”一词不确切,用“折叠”一词既形象又准确。
        第二,“折叠”不仅仅是力的转换,更是劲路、内劲的转换,外表看不出,内部已有“折叠”。
        第三,“折叠”往往在于打“回头劲”,即我“吞”了对方劲路后随即散放对方,这种“回头劲”往往使对方莫名其妙,是为“神奇”也!
        第四,“折叠”触处皆有,只要接触对方劲就要有“折叠”,不仅接触点有“折叠”,与接触点相应的部位也存在“折叠”。
        因此,“折叠”既易解又费解。易解为“折叠”就是“转换”;费解为需长久不懈地练习揣摩和内劲、劲路的触处体悟。
        如是,你的太极拳就能“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了!。
        怎样练好折叠劲 郝少如
        郝少如前辈曾经说过:“折叠由对立双方的相合统一而构成,在有上即有下、有下即有上、有前即有后、有后即有前、有左即有右、有右即有左的过程中产生。折叠不仅包含着内劲上的运动内容,还包含着身法上的组织内容。折叠体现在内劲的运行上,是意欲往上时,即寓有下意,且意欲往上多少,则寓意向下多少;意欲向下时,即寓有上意,且意欲向下多少,则寓意往上多少。不论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都是如此。此即是折叠之术。在身法上,折叠要求有四正与四斜之分。四正者,两肩与两胯正对相合,即左肩与左胯正对相合,右肩与右胯正对相合,且左右的上下对合必须相等。四斜者,即左肩与右胯斜线相合,右肩与左胯斜线相合,并且四斜的对合也必须相等。达到了四正和四斜的折叠要求,就能以脊柱为中心,使身体的左右两半对合相等。此时,身体便能保持稳定而不致乱动,各条身法的依存也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郝月如前辈指出:“太极拳有折叠之术,有转换之法。折叠者,是对称的,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即意要向上,即寓有下意,意要向下,即寓有上意。前后左右,皆是如此。此即谓之折叠。转换着,步随身换,命意源头在腰眼之间,向左转换,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向右转换,右腰眼微向上抽,用左腰眼托起右腰眼。次即谓命意源头在腰隙。”
        仅讲讲胸部折叠和腹部折叠。
        胸部折叠,就是将身体分为两半,左右分开,并且两边可以开合。太极拳理论中是有这个要求的,大幅度的开合,好像很难做到,自己练练,是可以的。比方说,推手中,身体一边与对方接触,在对方感觉不是很在意的时候,或没有感觉的时候,另外一边的肩、肘、手等突然将对方击出。这个折叠之术,在武式太极拳里面很有讲究。两边都是排骨,以胸椎为中心,将这里的骨头连接部分也练习开来,难度是很大。再比方说,弟子问老师,当双方很靠近或粘在一起,对方突然出拳打我胸部,我用什么办法应对,答曰:折叠。胸部折叠的名字有了,看各位怎么练习了。还是认真研究郝少如前辈的论点吧。
        我的朋友身高马大试老师的功夫,用拳顶紧老师的心窝,我看老师身法不动,朋友就出去了。老师是提内气到着力点,形成一个可以转动的凝聚点,这个凝聚点有专用的名字,我就不乱说了。看来用胸部折叠技术对付直拳或顶牛者,初学成者就可以应敌,以后功夫加深了,应敌的办法多了。
        腹部折叠,当对方突然用双掌推我前胸,又不让我用内劲化或打,也不想伤和气,用腹部折叠,将对方的着力点化掉半寸距离,就可以承受对方的剩余力道了,也可以立即防守反击了。别人也佩服你功夫高,可以承受那么大的推力而不动,还能将对方击出,佩服你后发制人,其实仅仅是武式太极拳里面腹部折叠用的好而已。
        一般情况下,腹部折叠用的好,推你的对方手腕因为痛就会自己收力,对你佩服有加。你也用不着防守反击,免得伤和气。
        上面所说的两点,都是情急情况下使用的招式,救急用。最好的办法,就是侦听到对方发力瞬间的前面,将对方打出。发力也有时间差。对方刚刚加力瞬间,我将力道瞬间叠加在对方身上,将对方击出,看谁发力迅猛而且快。而且我也借助了对方的一点力道,改变他力的方向,反击对方,即借力打力。我讲后段这些话的目的,担心朋友们按照前面所说的去试招,又没有花时间练习折叠劲,冒然使用,不灵后吃亏啊。
        前面所讲的折叠劲,各家太极拳都有描述。武式太极拳特有的折叠练习办法,在你的拳架里面找找,找不到的话,就多看郝少如、郝月如前辈怎么说的。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