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身体某一部位受到外力(外界)的作用或刺激,身体的那一部位未经大脑指挥,不自觉地马上进行抵抗或躲闪,从而避免外界对自己的伤害。这种不自觉的自我保护意识就是“条件反射”。这在太极拳理论中就叫作丢与顶。太极拳是高级的技击术,它利用人这种不自觉的条件反射的丢与顶(双重)来击败你。也就是说,对方的力作用到你身上某一点(接触点),你用力在这一点上去抵抗,双方的力集中在这一点上,这就叫作双重。
如果你能在思想意识上(意念)丢开接触点上对方的力,把他转移到你的食指端(十宣穴)上,这叫错点,对方的力对你就不起作用,你自岿然不动。
结论是:无论在攻与防上,意念上丢不开接触点就是“双重”;能在意念上利用错点丢开接触点,就不是“双重”。如果双方都明此理,孰胜孰负?那就看你把接触点丢得干净与否,这就是水平问题。和“松”这个概念一样,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举个实例。对方用力抓住你的右腕使你动弹不得,你这时用右腕努力去挣脱,双方的力都在你的右腕上,这就是“双重”。当然,谁力大谁胜,谁手快谁胜,这就是外家拳,不是太极拳。如果这时你把右腕松垂,把点错到你右手食指端十宣穴上(能感到食指端有气感),食指端是个鱼钩,用意念钩住对方左脚外踝申脉上,因对方的接触点是右手手心,右手与左脚在生理学上是交互神经的对应点①你一转腰,右手定位随腰而动(实际右手未动,只是意在右手食指十宣穴上),即把对方掷出。
把右腕的力点错到右手食指十宣穴上克服了对方的力是阴,同时意念钩住对方左脚外踝申脉穴,而将对方掷出是阳,这就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叙述有先有后,但阴阳互动,没有先后的时间差。
再举一个实例。对方用手推你的胸部,在手未上前,你已然做到空胸紧背(气贴背),胸部有了接触点,你把该点转移到右手食指十宣穴上,十宣穴指向对方中心线,通过中心斜向对方身后一点。超其象外得其寰中,你只是指向空气,并未接触对方实体,对方已仰出。
总结一个口诀:尾闻上三山,错点到指端,手动身腰定,身动手相连。
“交互神经”的意思是行走时向前迈左足,则右手自动向前摆出,迈右足,左手亦同时自动向前摆出,双脚跑得越快,双手摆动得越快。走与跑用的是脚,不是手,手为何如此摆动?这在生理学上叫作交互神经,这是不自觉的动作,目的是保持自身平衡,在交互神经上有对应点的部位有:左肩与右胯,右肩与左胯,左肘与右膝,右肘与左膝,左手与右足,右手与左足,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与左足小、四、三、二、大趾。把西方生理学交互神经理论,用在太极拳的技击上,以破坏对方平衡。例如,你要沉采对方右肘,把注意力放在对方右肘上,即犯双重之病,而是采对方右肘,意念放在对方右肘对应穴位左膝委中穴,则对手立扑!起须五心相应,承应中节相随,转必松沉流连,合则根追能留。
行拳走架,摸手喂劲,每一式势起,两手心、足心及头顶心(五心,全身梢节之至阴者也,阴极,则阳生)须有呼应,劲路便有联络。构园作画强调“山无脚,水有源”,也同理。山有脚,则生硬,情趣全无;水无源,则竭涸,灵机顿失。呼应忌生硬、忌断续、忌凸凹,忌缺陷。一呼一应,宜犹蜻蜓点水,一沾而起,所谓“肥不臃肿”者也。
拳势既起,一阳自海底生发,须有肘背膝中节相随,劲路得以贯之。内中存一提一拔一牵引。如运笔泼墨,细小精微处,须凝神静气,刻刻留意,不敢草率造次。行拳走架倘能举轻若重,推手应敌则能举重若轻,所谓“瘦无纤弱”者也。
一呼应一牵引,以对手的半个阴阳圈相合,即成了一个完整的太极阴阳图。一己之行拳走架,还只是半个8字,此时为己身阴阳生息之机,当刻刻留意。稍有不慎,或过或不及。两脚的虚实、两手的走化全系于此机的把握。书法至此,常用按、颤法,笔锋铺开,或按或颤,复以中锋行笔,方能入木三分,力透纸背。拳势至此,须松开两肩、两胯里根,自然沉着,拳势也流连无涩。所谓“其流自畅,其势则疾”者也。
拳势自梢节而起,中节相随,转沉引化,“合”成破竹之势。转合之间,内含一迎一送。迎来送往,须与对手节拍相合,方不失人情世故,也不能庸落世俗客套。如是方显待客之道。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者,关键在于要恰如其分的牵动对手的四两劲。不足四两,则待客不周,难以牵动对手;过于盛情,对手长驱直入,反客为主,也难以承当东道之宜。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拳势至此,根节自然成“追敌”之势,剩勇能留,莫作穷寇之追。对待穷寇,兵书有“黄金铺道”,讲的就是送客之理。书法至此,则有顿、挫用笔,藏锋逆收,所谓“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者也。
拳势有起承转合,拙中藏巧,巧中又寓拙,便无赳赳武夫气,书卷味飘然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