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太极拳的圆与点——太极拳自学教程

发表于 2020-06-11 3216 次查看

        (一)­
        打太极拳遇到的最关键词:圆与点。划圆、走弧线、螺旋运动,概莫能外都是为了圆和点。­
        圆与点其实是一切事物和运动的基本规律。它内蕴乾坤运行、宇宙循环往复的最佳模式:天行有常、周行不殆。反者道之动——为了更好地解说太极拳圆与点的运动原理,有必要回到万有的发端处,去探寻宇宙运动的终极原理。这种反复其道的悖反性质,是人的生存必然会遭遇到的悖论。任何人若想终极性地理清一个问题、一个思路,都必须一次次地溯回源头,向着万事万物发起的初端进行叩问(除非他不想明白,有意搅浑)。因为,宇宙创世时用的就是“矛盾律”、“二进制”——从圆到点,再从点弧圆的相反相成螺旋运动。­
        (二)­
        圆与点的关系是个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一个圆的两半、一张钱币的两面。圆是点的全息扩张,点是圆的全息浓缩。圆可以无限地“微分”成点,点亦可以无限地“积分”成圆。相对论、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质能互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都是有关圆点的规律。质能互转是连环圆;对立统一是半径圆;否定之否定是一个圆超越另一个圆。­
        圆具有空间的广延性、无限性、统一性、包容性。它源于太虚,内涵万有,有着广大的可能性、模糊性、机遇性,表现为一种静态平衡美。点具有时间的瞬时性、顺序性、连续性、永恒性(二者的属性又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互转的)。它源于太极,实则无极。有着巨大的创造性、确定性、开拓性——它充彻天地,组合万物,使一’切事物都有了起点与归宿。­
        圆可以分解成若干直线,线可以分解成无数点。反之,点也可以构成线,线构成面,面构成体。因此,从本质上说来,点、线、面、体虽称谓不同,但同属一源。也因此,我们可以说,聚而成圆,散而成点。圆是放大了的点,点是缩小了的圆。圆即点,点即圆。­
        圆以守中融合为精神脉象,点以向上极端为基本指归。圆作为思维的一种直觉式、体悟式、朦胧式、内敛式;作为实践的一种求同性、中庸性、群体性、曲柔性,反映了东方(特别是中国)文化的圆特征。点作为思维的一种抽象式、分析式、明晰式、外向式;作为实践的一种求异性、偏激性、个体性、刚锐性,反映了西方文化的特征。应当说两者都各有长短。东方文化在强调互补中应不忘对立,西方文化在着重对立时应保持互补,进而促使人类整体文化向着和谐、稳定、进步——向着宇宙的大圆无方、至圆无象的终极“博圆”不断­
        升华。­ 
        (三)­
        接连圆与点之间的过渡形式是运动形式。运动是万物的内禀性。运动虽有多种形式,但最普遍最有效的形式是螺旋式运动。它能包含宇宙间所有不同层次的圆点矛盾统一、矛盾张力(无限大与无限小,引力与斥力等)。如宇宙本身就是由隐显二态——呈太极S状(也即是螺旋状)永恒交替螺旋而成的。倘作比喻,宇宙是一个开放式其大无边的大圆,各类银河系就是一个个开放式小圆,地球和万物则是圆中一小点。这些圆点尽管都有不同维度不同频谱不同次序和等级严控(所以不能乱级乱序),内里却遵循一个共同法则:发端于点(即开始于量变与质变的“临界点”),中经回归线式的S螺旋运动,最终又回到那个神秘的临界点。例如人的一呼一吸、一生一死,就是典型的从点到圆、复又从圆到点的螺旋回归过程。一个圆点式的闭合,就是一个人生与死的全过程。­
        它昭示我们,世间任何事物乃至人,一经诞生,就有了点,有了生命的空间座标、时间基准;有了点绕圆、圆归点的螺旋运动过程。所以,宇宙的宇,即代表空间的无限性,宇宙的宙,即代表时间的永恒性。也就是说,点从它形成的那一刻,就每时每刻必须保持生生不息的动态平衡。每时每刻都在经受从点到圆的量变考验(这个量最无度),最终仍因量的积累或衰亡,走出其自身形式,成为新的质点。­
        (四)­
        概括理论完宇宙生成发展的运动规律,回头再来耙梳太极拳的运动规律,显然要轻松明快的多。­
        从上述结论不难看出,一切事物都逃不脱起点与终点的时空框架,逃不脱中间过程的螺旋运动,太极拳因为本身演绎的就是道、宇宙法则的最抽象符号,因此外化出来的每一招式,都更全息式地体现出螺旋运动的回旋之美、曲圆委婉之美。­
        美中不足的是,虽说圆、点、螺旋运动高度囊括了宇宙时空物质的运动形式,进而也囊括了太极拳的运动形式,但由于时空界限自身的模糊性、暧昧性,又导致万事万物量与质的边界转变不确定性,运动规律的难以把握性。具体到人,再具体到太极拳,更带来拳理拳术研磨演练的实际困难性。­
        毫无疑问,太极拳要求的是“六合圆、四维点”式的“十全之美”。六合圆是:前后为一维,左右为二维,上下为三维——同时要与第四维时间点上的每一点都要交合成“劲力点”,才谈得上是真正的太极拳——真正的螺旋运动。­
        (五)­
        如果我们把人体看成一个大圆,窑轴(两肾间的命门)即是一个小点。打太极拳时,应由腰轴的中心点不断地向全身发出X斜线式的放射波,再收合在人体最重要的末端关节(颈项、脚踝、手腕),这样才算完成一次完整的六合四维“三段式”(正反合)的太极拳招式。它表面看来是从腰轴到末端关节的一反一正运动,实则在腰动的同时,末端关节已先行反作用于腰轴一次,并在短时瞬间还添上了加速度——加上了髋、肩、膝、肘的扭力矩(亦为螺旋劲)力量,又与腰轴交合一次。这就要求人体的各个发力部位(关节动力环)必须在长期的训练中,形成敏感有序的时间差、速度差(有落差才产生能量、才好发电),以便在最后的一刹,一并发出最大的整体力量——即短脆且具穿透力的寸劲。也就是说,在运动的初起阶段,速度力量要尽可能地小而松柔,中间阶段保持匀速,最后出拳时,要将速度从极小极柔快速提到极刚极大,就如拳谱说的“柔行拳、刚落点”,“破圆成方”,这样才能产生更强的加速度,从而形成向外杀伤力特强的打击波。­
        (六)­
        从腰部看,打太极拳很象在不停地划着一个个正反横∞字。其实太极拳的每一招式,都是一个呈X对称斜角横躺着的∞字。无数个横∞字,无数次反复缠绞开合出的劲力点,又形成一个立体的8字(即为太极图的S图形),形成一个竖螺旋。这个竖螺旋的内部物质结构就是隐形的气流。­
        由此可见,打太极拳就是通过腰部的平圆、横∞字圆,去带动贯通全身的立圆、竖8字圆。而斜圆(侧圆)则是错综绞拧的螺旋过程中,所划分出的身体四肢两极间的异向扭曲离合之圆。相当于中国古典舞的走上身、留下身;或走左身、留右身。­
        一切的搠劲、化劲,一切的走圆划弧,一切的曲线循环,一切的手眼身法步,全要体现出这个斜X形——这个竖螺旋——这个无限大的圆和无限小的点之间的永恒运动规律。­
        (七)­
        遗憾的是,我们日常看到的太极拳运动,基本都是背离了这些规律的。特别是所谓的表演性竞赛套路,更是异化成只有平面圆、横∞字的二段式螺旋运动(少一个腰部与末端关节的再交合,即第三段的劲力点)。而一旦少了那个关键性的正反合中最重要的“合”字——那个最出彩的劲力点,即使腿抬的再高,身形动作再优美,也与太极拳无缘。至多也就算个太极舞吧。­
        一般而言,杨式太极拳的特点侧重在由中间平衡点(腰轴)到外部极限圆(颈脖、手脖、脚脖)的极致美上。陈式太极拳的特点则正相反。侧重在由外部极限圆到中间的平衡点——即腰轴的中和美上。杨式拳看似大松大开,打得却是两极间的抽丝劲,合在关节末端的极限处。陈式拳看似刚紧争裹,打的却是中间部位的缠丝劲,合在腰轴的中心点上。­
        (八)­
        极柔软而后极刚强——这是太极拳界的经典名言。它指的就是圆与点之间双向互逆的矛盾劲、反差劲、分歧劲。这种矛盾反差劲越大,调和的越不见痕迹越自然,太极味儿就越浓郁纯正,越显得圆融、圆通。甚至可以极端地说,世上的一切事物,莫不处于求圆、待圆、破圆、归圆的流动变化过程中。­
        若再进一步地追问,为什么宇宙上帝要选择圆、点、螺旋式作为时空和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答案只有一个:因为它们是最平衡、和谐、优美的几何图形,是最简单省力最具有惯性复制性的图形——宇宙用的是最符合美学原理的对称性设计方案。如圆和点,无论怎样颠倒翻个儿,它的基本对称都不变。­
        圆与点的概念是相通的。圆和点常作一仪理解,实质包含两仪。两仪不分,则又可灵活应用。例如打太极拳,其实一半打得是外圈大圆的明劲,另一半打得却是内圈小点的暗劲。明劲外化在身体的外部,容易看出、好找感觉;暗劲内含在身体的内部,不易察觉、难以体悟。只有那些终生不懈追求真理、追求太极终极之美的人,才可能在恒久的实践经验中,感受到太极的圆活之趣,彻悟到圆点哲学的全部神奥。­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