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习武,大巧若拙

发表于 2017-01-16 4590 次查看

      “大巧若拙”一语出自《老子》。它的原意是说最灵巧的,看来却像十分笨拙一样。武术行家们借用这句话,用来说明真正高明的拳式并不一定繁复华丽,而是看来比较简单朴拙。

  美观者未必实用,实用者多不美观,这是中国武术的一个规律。同样地,灵巧者未必胜过质朴,质朴者多能胜过灵巧。武林中人常常瞧不起那些花拳绣腿,就是因为花拳绣腿之类尽管好看,尽管灵巧,但却缺乏实战价值,不过是“满片花草”而已。中国武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而繁、又由繁而简的历史过程。太极、形意等内家拳的出现,就是由繁而简的重要标志。太极拳和形意拳都没有太多套路,拳式动作都比较简朴,极少出现大幅度的跳跃。后起的意拳索性连套路也不要了,纯以桩法训练。这些拳种都坚持以拙胜巧,以少胜多,体现了中国武术的发展趋势。

   个人练拳也大体如此。开始学拳的时候,人们大都在招法上下功夫,由简而繁,愈学愈多。再练几年,就可能逐渐由招法转向功法,但对招法仍甚有兴趣。又练上十来年,于招法上的心气就渐渐淡了,而集中精力练功法。如果再练下去,就有可能悟出“大巧若拙”的道理。拳本无法,无法为法,方是武学的至境。这时再回头看看往昔所练的种种招法,真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 

  现在流行的许多拳书,里面有不少对练拳路,无非是说甲一拳打什么地方,乙如何防;乙一脚踢什么部位,甲如何躲。这些对练套路都是人为设计的,以之练功,固然有益,但如果死搬套路,那就很可能有害了。在实战中,情况千变万化,谁也不会死搬套路去打架。当今武术比赛中的对练表演,的确是激烈紧凑,花团锦簇,但也确实是“表演”,其观赏价值远在实战价值之上。如果说这些是花拳绣腿,恐怕也不过分。比如擒拿术,明明都是一些简练朴实的动作,但表演者非要拿足架子,加点花法不可,给人以不伦不类之感。

   一位太极拳名家曾感叹道:我自信我的功夫,是经常思想前辈先贤练功的神气而进行的,可能未走错路。而不是像近代有些拳师,拳味还未找到,就独出心裁地做些花样,画蛇添足,弄些其他拳的规矩,当作太极拳要诀。自误误人,莫此为甚也。如这样的功夫,虽然不值得懂拳的人之一顾,但外行人看了,反觉好看。如这样的拳师,十之八九皆是。直弄得野草比嘉禾还高还多,鱼目混珠,殊可叹也。 

  实际上,不仅太极拳如此,其他不少拳派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这种倾向。练拳者应是内行,而观众大多是外行,他们要看热闹,听响声。于是,内行为了迎合外行的口味,博取掌声,常常练走了样,不该跳时也跳,不该喊时也喊,拳出得特别长,腿蹬得格外远,打得拳不像拳,舞不像舞,为媚俗而不惜歪曲了武术的本质特征。 

  练为战和练为看,是识别大巧若拙或为巧而巧的一个重要标志。旧时代江湖拳师的功夫多是练为看,打起来噼噼啪啪,热热闹闹,其实是卖艺赚钱,糊弄外行人,行家们称之为“腥挂子”,意思是中看不中用。镖师、护院们掂着脑袋吃这碗饭,随时都有可能遇上强人,他们的功夫才是练为战,行家们称之为“尖挂子”,意思是真功夫。 

  花架子好练,真功夫难学。想学花架子,有个三五年功夫就差不多了。要想练出真功夫,不下一二十年苦功恐怕是不行的。武林中有“十年不出门”之说,意思是练拳者若没有十年功夫,就不敢出门闯荡。如果是学花架子,即便是练一辈子,充其量也不过是身体健壮、手足敏捷而已,决无可能跻身高手之列。

  “大巧若拙”,不仅指那些简练实用、外观朴实的招法,更重要的是指实施招法的功力。一个人武功水平的高低,并不取决于他会练多少套路、多少招法,而取决于他功力的深浅。会套路多者未必武功就高,会套路少者未必武功就低。事实上,倒是那些常年坚持“少而精”练法的人不可轻视。

  19世纪末,郭云深(公元1855-1932年)曾以一招极其简单的形意崩拳打遍南北好手。1943年,蔡龙云又以一招迎面三腿踢得俄籍拳师马索洛夫连栽跟头。他们所用的招法都不复杂,但因为功力较深,才会发挥出如此巨大的威力。

   刚学武术的人,往往会被各种招法所诱惑,津津有味地去学什么“绝招”。他们不知道在无数招法的背后,还潜藏着一个更广阔、更神秘的武学天地。当他们一旦跨入这个新天地,就有可能豁然开朗,领悟到中国武术的奥秘并不在于什么招法,最厉害、最可怕的招法就是没有招法。 

  这就是“大巧若拙”的最终含义。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