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第四代宗师郑曼青先生在《太极拳十三篇·自修新法》一书中提出许多精辟的见解和道出了杨家太极拳的不传之秘。要练好太极拳首先必须去三病:第一为无恒之病、第二为贪多之病、第三为求速成之病。太极拳术不仅体用兼赅,心手并顾而已。然必须悟彻哲学之原理,获得科学之实用,则裨益无穷矣。总此三病,得能如法解除,便可顺利迈进,了无阻滞矣。练好太极拳还必须具备三无畏精神:第一为无畏吃苦、第二为无畏吃亏、三为无畏厉害。故真能洞彻太极拳之原理者,便具有大无畏之精神。亦犹孟子所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善养吾浩然之气。此亦老子所谓专气致柔,又何厉害之可畏也。太极拳为人生哲学之结晶者,以其精微而论,较习一切文艺之难,且有过之,决非一般武事可比。若问余四十年之心得,却只有十二字:曰,吞(引)天之气、接(吸)地之力、寿人以柔。
惟此三语,在人生亦为三才。吞天之气,则位于上之颠顶泥丸宫一穴,可以增长其灵气。在下为地,接地之力,则足底心之涌泉要穴,可以增长其根力。中为腹部之丹田要穴,在腰线间,得能专气致柔,则腰若活泼泼地,则肾气自足,寿能增加也。古人所谓行坐处卧,不离这个,是要以心行气,相守于丹田。太极乃道也,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倘能笃而行之,决非等闲之运动可比。祛病延年,犹易事耳。太极拳以气沉丹田为主,本老氏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之说。其气为逆行,由督脉而上,透过尾闾、玉枕、泥丸,是为河车倒运,通三关之法也。故拳论所谓,尾闾中正神贯顶,是谓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盖由骨中行也。太极拳是为尚气之法,试举拳论关乎气者,曰:气沉丹田;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及牵动往来气贴背、气宜直养而无害、气宜鼓荡、气若车轮、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周身不少滞、意气君来骨肉臣、气敛入骨等语。极其至者,为专气致柔之作用耳。气沉丹田,丹田在脐下一寸三分,位于腹中,在脐与脊之间。与脐近,脊远,约三与七之比。先之以意导引,沉气要缓缓逐渐而下,不可太骤,太骤气便浮起,其诀有四字:细长静慢。既能娴习,则随时随地。以心与气相守丹田,则直养而无害矣,是谓意气君来骨肉臣。至此则筑基工夫已悲,可以顺序而进。第一,注意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若车轮。而后牵动往来气贴背,进而求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于是气遍周身不少滞矣。得其用时,则腹内松净气腾然。极其至者,气沉入骨,敛入脊骨,得专气致柔,若婴儿之候矣。若言炼气化神,则进而言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则无力,无气则纯刚。此一气字,已是炼精化气之气,与气血之气,已又一间矣。至此时,则精气之气,又化神矣,而生神力,非气力之力可比,是之谓纯刚。无坚不摧,所谓技也进乎道矣。何止英雄所向无敌而已。故所谓内家拳者,乃基于黄老之哲理,关于养气调息之功,则难言矣。太极拳乃气化之道,乃自强自卫之术,而无一不合乎科学之原则,若舍此他求,则任何拳术与运动,皆未能逮其万一也。
郑曼青先生在《自修要略》一文中说:练功架时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两句要论。尤须注意其根在脚,全身重量,只许放在一只脚上,主宰于腰,不独手与脚要随腰转动,自颠顶及踵与眼神,皆须随腰转动。故相传所谓练太极拳不动手,即是谓手足不能自动,惟腰为主。“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此二语不可忽视,顶头倘有摆动,秘传所谓,虽练三十年不得成功。然尾闾不得中正,神亦不能贯顶,顶头悬者,正犹总其发若辫子,悬于梁上之意耳。“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如无虚实,即无阴阳,无阴阳,便非太极。如两手必分阴阳,阴阳便是虚实,两脚亦然。惟左手必与右脚相合,右手必与左脚相合。因系同一交叉神经故耳。此为左右上下手足之分虚实也。所谓“总此一虚实者”,即其根在脚,将全身重量必须放在一只脚上。若两脚同时用力,便是双重。双重即如少林拳马步,此为太极拳最忌之大病也。“周身节节贯串”,则气可以通矣,气通不独于体有裨,于用亦大有益。发劲提放,尤赖节节贯串,方能达力学杠杆之作用。不然则枝枝节节,散漫而不能应心听用矣。“气宜鼓荡”,即以丹田之气,与空气相互鼓荡。陆地游泳一说,即以空气比水而已。渐渐觉往来回漩,却有压力,久之愈觉压力甚大。此即所谓虚者实之。然若与有大力之人较手,则反视若与空气相搏,此所谓实则虚之,能是,可得妙用无穷矣。“内固精神,外示安逸。”此得体用兼赅之妙。泰山崩于前,麋鹿兴于左,可使色不变,目不瞬者,以其内固精神,而有不动心之修养。此即孟子所谓养吾浩然之气之作用耳。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太极拳原为十三式长拳,喻其动荡滔滔不绝也。动者必有主力,以致推动。如火车、汽车、电车然,是运之而后动也。动之余力回荡。易所谓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亦犹动荡也。是以动余必有其荡,荡之未定,复续之以动,周而复始,永无间断。故太极拳虽为十三式,而谓为长拳,其意在此。正犹长江大海之滔滔不绝。亦即易之所谓摩荡之旨。此即天地阴阳之动荡,亦无已期耳。非谓功架之长短,倘功架增至万式,犹区区耳,不足称滔滔不绝也。此即喻其绵绵不断而已。“心为令”三字,乃太极拳唯一之要诀。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于以推动矣。然手足决不可自动,非待腰能便利从心之后,手足方得随腰而动,是之谓“太极拳不动手”,且“足亦不自动”。故太极拳之动作,真所谓“牵动一发,则全身俱动”,学者其体验之,自有得也。
郑曼青宗师在《太极拳十三篇·别程序第十一》中说:“太极拳运动之大纲,有三。分天地人为三阶,人阶为舒筋活血之运动,地阶为开关达节之运动,天阶为知觉作用之运动。次目有九,每阶下各系三级。一阶一级,为舒筋自肩至手指;二级自胯至涌泉;三级自尾闾至泥丸。二阶一级为气沉丹田;二级为气达涌泉;三级为气达泥丸。三阶一级为听劲;二级为懂劲;三级为阶及神明。是谓三阶九级。”阶及神明,难言之矣。拳论终之曰: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则无力,无力则纯刚,此言甚奇。气能得化境,而进乎精神之作用。其所谓无力之力,神力也。目之所注,神之所到,气亦随之。气能运身,不待动心,而神可以挟气而行,是为神力,亦可谓之神速。致积气能载天地,更何论矣。神力神速,诚有雷电之意,存乎其间。此之谓阶及神明。三阶九级,此为习太极拳之程序。学者不可邋等,要拾级而上,方能登峰造极,无难矣。郑曼青宗师在《太极拳十三篇·明生克第十二》中说:“十三式,为八门五步,即八卦五行也。棚履挤按採挒肘(掫)靠,即乾坤坎离巽震艮兑也。进退顾盼(盘)定,即金木水火土也。生克者,即相生相克之理,与拳之体用互相为证也。金,在技击上指刀而言;木为棍;水为剑;火为枪;土为拳也。万物皆由土生,是即谓刀棍剑枪皆由拳生也。
坎、水、离、火,此即棚履挤按,四正方也,亦即阳刚阴柔之道。此为十三式之总手。採挒肘靠,四隅角也,四正四隅,合而为伏羲先天八卦位。五行各有阴阳,阴阳虚实又互有变化而已,犹为易得。惟变易不易之道殊为难能,变易不易,为十三式中之第一要义。所谓变易者,阴阳刚柔相互易,而生变化,十三式之相与摩荡,而无一非变易也。至于不易,是十三式体用中惟一之定理。定理者,即犹中定之定力也。何为中定定力?中即时中,定无常定,不失中定,是谓定力。《中庸》所谓不偏不倚,亦即中定之定理也。十三式之体用,各得一式矣,其用曰履,其体曰中定,如此而已。一阴一阳谓之道,是谓太极,此亦不易之定论。
郑曼青宗师在《太极拳十三篇·述口诀第十三》中告知:澄甫先师曾亲传杨家太极不传之秘有十二则。
一、松。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
二、曰沉。如能松透,即是沉。沉即不浮,浮是病。体能沉已善矣。尤须加以气沉,气沉,则神凝,其用大矣。
三、曰分虚实。拳论所谓,处处总此一虚实,以右手与左脚相贯一线之劲。右脚与左手亦然。总之全身负担,只许放在一只脚上,如两脚分担,便是双重,其转变时,要注意尾闾与夹脊得中(中正对直),方为不失中定,至要至要。此语非潜心领悟,不易得也。
四、曰虚领顶劲。即是顶劲虚灵耳,亦即所谓顶头悬之意也。须于练功架时,将玉枕骨竖起,而神与气,不期然而相遇于顶焉。
五、曰磨转心不转。磨转者,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此杨家家传之口诀也,按此行功架,自觉功夫日见进境。
六、曰似拉锯式之揽雀尾。即棚履挤按之推手也。此理在太极拳之推手上有二意:一曰,舍己从人。顺其势,可以得化劲与走劲之妙用。二曰,彼微动,己先动。此即彼欲用推力送来时,则我亦先之以拉力拉回。彼如以拉力拉去时,则我亦先之以推力送之去。按拉锯之喻,其理可谓透彻之至,此真家传妙诀。
七、曰我不是肉架子。汝为什么挂在我身上。此亦家传口诀,用意深刻。
八、曰拨不倒。不倒翁,周身轻灵,其根在脚,非具有松沉两种功夫,不易办到。按不倒翁之重心,在乎下部一点。拳论所谓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如两脚同时用力,一拨便倒无疑。周身稍有板滞,一拨便倒无疑。要之全身之劲,百分之百,沉于一只足心。其余全身皆松净,得能轻于鸿毛,便拨不倒矣。
九、曰能发劲。劲由于筋,力由于骨,故柔的活的有弹性的是劲。何为发劲,放箭似的。发劲要法有二:一曰,要得机得势;二曰,要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然得机得势,最难领略,余以拉锯式之作用中,确是有机有势存乎其间。因彼之欲进欲退,我先知之,是为得机;彼既进既退,受制于我,是为得势。脚腿腰能完整一气,一则是力聚,可以致远;一则身不散乱,方可命中。发劲之妙用,尽于此矣。
十、曰搬架子。要平正均匀。此四字最为平淡,却极难能。平正方能安舒,可以支撑八面。均匀方能贯串,而无断续处也。
十一、曰须认真。打手歌曰:棚履挤按须认真。若认不真,便都成了假的。棚不要棚倒人家身上去,履不要履到自己身上来,此是真的。按与挤,皆要蓄其劲,不可失却中定,此是真的。此真家传秘诀,学者其由此体验之,便可得其尺寸,则不复失中定矣,至要至要。
十二、曰四两拨千斤。牵之之法。譬如牛重千斤,穿鼻之绳,不过四两。以四两之绳,牵千斤之牛,左右如意。其欲奔驰不可得也。盖牵者,牵其鼻准,若牵其角、其腿,不行也。是牵以其道,以其处也。然则牛可以四两之绳牵之。人有灵性,其欲以千斤之力攻人时,其来有方向。譬如对直而来,则我以四两之劲,牵其手之末,顺其势而斜出之,此之谓牵。因牵动之后,彼之力已落空,则此时以劲拨之,未有不掷出寻丈之外者。然牵之之劲,只要四两足矣。拨之之劲,酌用在我耳。然牵之之劲,不可过重。重则彼知之,可以变化脱逃也。或则藉牵之劲,换其所向,得以袭击之也。否则彼知我牵之,便蓄其力而不前,蓄其力,其势已退挫,可即因其退挫,便舍牵之之劲,而反为发放,则彼未有不应手而倒。此反拨也。以上种种,皆澄甫先师口授指点之传于曼青者,不敢自秘,愿广其流传,有缘此道者得之,幸甚幸甚!
郑曼青宗师最得意的门生、黄氏太极拳创始人、世界太极拳泰斗黄性贤大师说得好:我的教学方法与众不同,就是道为本、技为末,重科学,重质量。一个学拳的人,先要学会做人,然后才是学打拳,学太极拳更是如此。进入了太极之门,大家就不分贵贱,不分阶级,不分贫富,不分高低,一律平等了。大家要尊师重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和谐相交,真诚相见。做人的道理很重要。不懂得做人的人,就不配学太极拳。学做人比学功夫重要百倍。所以太极拳道是从静心、悟道和修身、养性练起。
学太极拳应该先研究太极原理,把原理摆在功架之上下功夫。学太极拳并无捷径可走,必须按部就班从基础学起,循序渐进。就像求学一样,从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再到研究班,绝不能跳班越级。学太极拳,不贪多,不求速。贪多嚼不烂,欲速则则不达。打好基础最要紧,否则将会弄巧反拙。要知道,学拳难,成拳更难。学太极拳要不怕吃苦,能吃苦才能扎好根,根稳了就一通百通。
学太极拳要有信心、恒心和虚心。有信心才会有决心;有恒心才不会中途而废;有虚心才能诚心求教,拳艺才会精益求进。太极拳不是武术,是哲学、力学、物理学。所以学太极拳要从多方面入手。要从练心、练意、练气、练理开始,然后才练技。即使练技,也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全身松开,不带丝毫拙劲;一投足,一举手,处处都要表现出轻松、柔和、高雅的姿态。因此太极拳不仅是拳术,也是艺术。
松身“五法”是黄性贤大师数十年练拳经验的结晶,是练太极拳架的基础。“松身五法”是根据太极原理和综合太极拳基本动作而创立的。它通过转腰松胯、合气松身、摆臂松肩、弯腰松筋、坐腿松膝的“五松”,来解决学习太极拳最难解决的“松”与“柔”的问题。而“松”、“柔”正是太极拳的要害与关键。因此,“松身五法”是进入太极拳殿堂的“敲门砖”;是学练太极拳的基础,也是易学有效的健身运动与防身术。其中包含了郑子(曼青)太极拳的每个招式,是学习太极拳最基本的功夫。还有“六法”——床上运动的六种方法、“七动”——推手中的内避与粘贴的七个动作。这“三件功夫、六个字”,足够苦练终生,受用一世;练拳架可以轻而易举,练推手也可以驾轻就熟了。
太极分两仪,两仪生四象。万物众生,无一不是从太极而来,自太极而去的。太极就像一个圆球,太极是圆的,圆的东西没有角,也没有手。唯其如此,所以不论滚到什么地方,也不会伤到球体。太极不动手,动手就不是太极,就是对圆的涵义说的。太极拳是包含了力学、物理学、太空学等各门学问的。
太极拳无论是静是动,都有它的特定不变的法则,比如一动全动,一静全静,借力打力,借劲制劲,一身是手实非手,一身是劲实非劲等等。它与人对垒靠的是懂劲、听劲,对手还未出手,就知道他要打什么部位,从而加以化解,并且借着对方的劲道,使用招式,将对手制服。这当然要靠精湛高明的太极功夫,不是说一学了太极拳便可以达到这样的地步。比如,种树需要扎根。根只扎了三寸深,风一吹便倒了;如果是扎了三尺深,那么再大的风也吹不倒。所以学太极拳要学到家,不能只学了皮毛。学练之中,要强调脚跟要稳,气发丹田,向下扎稳根;然后,顺着腰胯而上,由意使臂、由意使手、使腕、使指,到了这时,你的身便如佛寺里若大的圆钟盖地,稳若泰山了。
中国太极拳不但是一门武术,而且是一门精深的哲学。它注重内功修炼,强调人格道德修养。当年我拜在郑曼青老师门下,单是“道”字,郑师就为我讲了三个月。以我自己数十年练功和传艺的体会,我认为“道”是太极功夫中的功夫,学“道”就是学拳理、学拳德、学做人。因此学习太极拳,既有修身养性、健身长寿的功效,又有涵养道德、培育情操、提高学问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郑师一再强调学拳必须“诚”与“信”。中国有句古话,叫“不诚无物,信而有徵”是至理名言。有了诚心和信心,才能学有所成。太极拳以“意”和“松”为主旨,如果没有诚心和信心作为思想根基,练拳中就会意不贯一,半信半疑,松而不透,学而无功,结果学了个半软半硬的工夫,毫无用处。
学习太极拳必须掌握按部就班、明理达意、默识揣摩等学拳方法。对荣誉不得自夸,对本事不可炫耀,千万要记住,“满招损,谦受益”的古训。太极拳的主旨是:太极无极,太极拳道是一项涵盖寰宇的无穷无尽的事业;人生有限,拳道无涯,必须一代一代地继承下去,发扬光大,希望太极拳人同心协力,取长补短,让太极拳道在全世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普天之下的百姓心身健康,促全球社会和平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