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功夫全在足下”,是一句双关语,一个是意思是太极拳功夫全在脚下,另一个意思是说,练太极拳全凭你自己下功夫。
太极拳功夫全在脚下,任何动作,都要在脚上找到根据;肢体的任何部分,其重量、力量、劲儿最终都要落实到脚上。
肾主骨,肝主筋,太极拳首先是练骨骼的问题,其次是练筋肉的问题。练好扎实的骨架基础,特别是下盘的骨架,不仅是练好太极拳的基础,更可以强肾壮腰,肾属水,水能涵木,肝属木,所以,强肾可以荣肝。再好的骨架,都是筋肉巧妙合理科学的牵拉才得以实现,肌群之间不仅用力巧妙合理,符合太极拳之动作要求,更要力度恰到好处,肌肉如果太疲软,起不到应有的锻炼效果,肌肉太过牵拉,长时间会产生大量的鞣酸,有甚者会伤及肌肉韧带,对肝脏是一种损害。
肝主筋,练好筋肉,有利于肝脏的疏泄功能,肝属木,木能疏土,土就是脾土,这可能就是太极拳锻炼很有助于消化功能的提高的原理。
为什么通过科学合理的专项训练,下盘会变得扎实呢?
这是一个物质逐渐积累的过程:
脚下及腰胯的劲力有:蹬、碾、扭、挫、转、裹、撑、开、……等等等等,腿脚、腰胯等等的骨骼之间并非简单的搭积木,说白了,下盘的练习就是对骨骼和筋肉的练习,有意识的下盘的劲力练习,日复一日,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物质的不断积累过程——骨的钙质、骨密质、骨松质、骨髓、骨关节、骨连接、韧带、骨小梁的排列等等,都可以得到物质的积累和功能的优化。你的肌肉韧带会变得坚实而有力,就是俗话说的“瓷实”。
物质的积累不光是强度、韧性、拉力的加强,骨密度也增加了,肌肉也成长起来了,腿、胯的质量也就是重量也增加了。下盘的重量增大了,自然就稳固了。
不仅仅是物质的积累,脚下劲力加强和掌控以及平衡能力的提高,也是下盘稳固的重要因素。
骨骼是弓,筋肉是弦。骨骼是主体构架,筋肉是钢筋。弓要保持一定的形状,建筑物要巍巍矗立,就离不开弓弦或钢筋的牵拉。拳架要正确,要科学,全在筋肉对骨骼科学合理的牵拉,从而保持一定的骨骼构架。所以脚下要蹬碾,腰胯的肌肉要挫,要扭转,等等,这样才能保持和练就稳固的下盘。由此看来,用意不用力的说法只是古人的一种语言使用习惯,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一点都不用力。不用力是指不用拙力、蛮力,不用不正确的力。
脚下和地面之间的劲力丝毫都不能间断,也就是说,脚下丝毫都不能断劲儿。人的脚不能像汽车一样,时时刻刻都有至少三个轮子与地面接触。但是,我们的每只脚有三个支点,这样的话,脚下就有六个支点可以支配。
这里,以前进步为例来描述脚下的支点和劲力:
前脚迈出,脚后跟着地,这样,前脚跟以及后脚跟、后脚大趾根部,三者形成“三足鼎立”。然后,前脚掌着地,以脚跟为主力,前脚掌的两个支点为辅助。后腿为“主动”腿,为动力之主要来源,前腿为“从动”腿,后蹬前撑,同时腰胯扭转重心前移成正弓步,此时劲力和重量的分配为前六后四。前脚掌外摆、下落、着地落实,此时,前脚跟、前脚小趾根部支点,以及后脚跟、后脚大趾根部支点,四者形成四个支点,来共同分担重量和劲力,其他支点着地辅助待命。重量和劲力前移,前脚渐变成三点立足,并且渐次承担全部重量,劲力也变为全实,同时后脚跟起,后腿变虚重量全部移交前腿,脚大趾根部支点轻轻抬起。腰胯为主宰,为主动,带动后腿脚前移至前腿侧,此时,最容易实腿劲力不实,身体倾斜,守不住中,重心不稳。开胯,虚腿前迈,此时,实腿劲力主要在脚跟和大趾根部这两个支点,实腿主动,为动力之来源,虚腿从动,前脚跟轻落着地,进入下一个循环……。
两脚不是虚就是实,或者处于主动和从动状态的虚实转换之中,主动者相对为实,从动者相对为虚,单腿立地时,实腿劲力一定要实,虚腿也不能与重力脱离关系,要意识到虚腿的存在,特备是虚脚的存在和引领作用,并且虚腿脚的前移是腰胯带动的结果,腰胯的主宰以及它的动力,都要以实腿为基石。
虚实、劲力、重量交接的时候,往往是最薄弱的环节,最容易断劲儿,最不容易做到干脆利落。
我们要用心去看脚下的虚实,而不要用眼睛去看,更不要去低头,而是要用心去知觉腿脚虚实的变化,把脑袋放在腰腿上。
下盘是太极拳的基础,没有扎实的下盘,就不可能有太极拳的功夫,没有扎实的下盘,一切都将无从谈起,没有扎实的下盘,你就一辈子做你的“太极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