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浅谈太极拳拳架准确的重要性——太极拳自学教程

发表于 2019-08-25 2936 次查看

        1.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中的优秀拳种,其拳架的形成,即是武术攻防的需要,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准确的拳架是有效攻防基础,太极拳套路中的每个定式和定式与定式之间的动作线路,虽各家太极拳风格不同,但其原理是相同的。只有充分了解其风格特点,参透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才能准确地盘拳走架,才能产生养生中含有技击,技击中含有养生的特殊效果。
        2.学拳初期,准确的拳架获得,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拳手在较长时间的习练中,不断调整自己的骨骼形态得到的。常人的骨骼形态是人学会走路后在后天的劳动和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的,而内家拳尤其是太极拳的拳架所要求的人体骨骼形态,应是先天的自然骨骼形态。所以,我们应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将后天形成的骨骼形态,通过肌肉力量调整成先天的自然骨骼形态(对一个上了年纪学拳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然后逐步将参与调整骨骼的肌肉力量减至最小,并且仍能保持住先天的自然骨骼形态,能用最小的肌肉力量将调整后形成的先天骨骼形态演化成按太极拳拳架的要求形成准确的拳架。在盘拳走架过程中,不需要参与运动的肌肉尽量不用力,只让必须参与的肌肉发生作用,如仍能符合拳理拳法的要求,始终保持拳架的准确性,我们就可以说,该拳手已具备太极拳初级的第一步功夫了(如将太极拳功夫分成三级,每一级再细分成三步)。
        3.调整骨骼形态的具体部位、方法和意义
        调整骨骼形态,就是要做到身备五弓。
        (1)首先是调直脊柱。普通人的脊柱是S形的,正确的脊柱形态是直的。脊柱调直,就是将脊柱撑直,身体却要保持放松状态,特别是颈部和胸部要放松。怎样调直脊柱呢?按照杨澄甫宗师《太极拳说十要》中的要求去做,通过“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等将脊柱调直。通过“松腰”、“敛臂”和“收尾闾”等动作,把腰直起来,这时命门就会突出来,这样就能把脊柱的下部分(即腰椎)调直,做到尾闾中正。再通过“含胸拔背”,就是将胸椎的上部拔起,把脊柱的中间部分(即胸椎)调直。最后通过“虚领顶劲”,就是在放松颈部的前提下下巴内收,头轻轻地向上、向前顶,一点一点地顶到位,把脊柱的上部分(即颈椎)调直。也可以通过三个“对齐”和“命门凸出”来检验脊柱是否调直了,鼻子和肚脐对齐(正常体态),耳与肩对齐,后脑部与脚后跟对齐,以及命门部位由原来凹陷的形态变成与背部和臀部成一个平面的形态。脊柱直了,人体放松了,从技击方面讲,身弓就具备了,从养生方面讲,脊柱里的62根神经就不受压迫了,神经得到解放,气道通畅,身体内五脏六腑处在自然的位置,就能达到修身健体的目的。
        (2)其次是调好腿脚的骨骼形态。以预备式为例,在调直腰椎过程中,通过胯部的转动、吸收腹股沟、松膝关节和松踝关节等,膝关节向前抻出使两条腿微屈而成两张腿弓。此时两脚外侧平行并与肩同宽站立,脚掌呈内扣状。脚掌内扣,就能提气裹裆和臀胯自圆。两脚踏平于地面,脚的中心有空的感觉。至此,腿弓形成了,劲力就能通过两腿传到脚底至地下,这样就有了根,技击时的腿脚基础就有了。脚心是人体排病气的两个部位之一,感觉脚入地三尺,病气就下沉了,养生效果也就在其中了。
        (3)再次是调好两手臂的骨骼形态。通过“沉肩坠肘”,使两手臂也呈两张弓。能做到沉肩坠肘,发劲时,劲力从脚底上来,就能传到手上,即所谓的“形于手”,接劲时,对方的劲力就能传到脚底,也即所谓的“脚下生根”。
        习拳时人体的骨骼具备了“五弓”的形态,只要全身肌肉放松,经络会通畅起来,气血也会旺盛,习练太极拳养生健体的特殊效果就会逐步显现出来。
        4.习拳时应注意的二个问题
        (1)习练传统杨式太极拳时,在做实脚转的动作时,一定要保持准确的骨骼形态去转脚,就是实腿的胯、膝、踝至脚跟,形成一个整体,同时转动上下保持一致。如在转动过程中,实腿出现扭动现象,必会伤膝。另外,在胯、膝、踝等关节未松开前,把拳架打得很低,使膝盖超出脚尖,也会伤膝。有的拳友,就因为这个原因,只能遗憾地停止太极拳运动,这不能不引以为戒。
        (2)拳教师应根据学员的年龄以及身体条件制定教学计划,在保持准确拳架的前提下,随着基本功的不断提高,再将拳架逐步降低,千万不要为了参加表演和比赛而一味降低拳架,这样做不仅会使正确的拳架变形,而且会使上身肌肉过度紧张,严重的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有些拳友练太极拳多年,身体未练好不说,还成了药罐子,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