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行拳体悟随笔——太极拳教学

发表于 2019-08-21 2987 次查看

        (一)
        1.无极动,太极生,练拳须从无极始。打拳开始的时候不要匆忙,须静站无极桩;待到丹田气息鼓荡了,也就是说丹田气息发动了,再行拳走架。
        2.宁可几天不打拳,不可一日不练功。打拳时不要以为自己是在打拳,只当自己是在练功。太极拳架本身就是一种活桩功,要象走活桩似地慢慢行拳。
        记住:打拳就是练功。
        3.太极拳讲究阴阳虚实开合,这是太极拳的核心。一动就是阴阳,就是开合。练太极拳,一定要有阴有阳;走拳架的时候要分清阴阳。要把虚实体现出来。虚实转换的关键在于腰胯。松沉到位之后,才能转腰。以腰为轴,一动无有不动,上下相随,周身一家,清清楚楚。
        4.要把人体内部脏腑、以及人体外部骨筋肌皮,这两个系统的阴阳虚实搞清楚。行拳走架时,要仔细体会二者的缠绕运行,以及抻拉、挺拔与归位、合一。
        5.神宁心静,处处静,平心静气。练拳时要忘掉人间烟火,让自己真正松下来,静下来,躯体如同虚空一般。太极拳打得好不好,关键看你松沉是否做得好;倘若松沉做得恰如其分了,你的劲就能合好,说发就能发出去。由松变柔,积柔成刚,就见功夫了。在平时,行走坐卧都要在松沉上下功夫。练拳时,能松沉下来就活了。诀窍在于行拳时要处处把人体本身的重量体现出来,沉肩、坠肘、松腰、松胯,气沉丹田,千斤坠下来,一口气下来,而不加丝毫拙力。
        6.故意重,专求重,周转不灵,不行,只有松沉下来的重,才行。松到家,就沉下来了。松,不能散。一紧,动作发出去,气达梢节;一松,气回丹田。气到中丹田不行,必须到下丹田,通达海底。松沉要清楚,不要慌,每个动作不要抢。松的时候,浑身上下一松,整个重量下来,血脉松开了,全身非常舒服。
        7.应当把拳架分解开来,拿出一部分拳势单练,待到练好之后再合起来练。每一势,皆可就地反复地练;正着练,反着练,内外俱练,既练太极之气,又练太极之形。
        8.打拳时意念很重要,一起一落,要有排山倒海之势;不能抢动作,要有大将风度,要把气势表现出来。要想象自己是高僧大德,站在一片汪洋之中,一招一势,如浪起,如浪落;又如同运笔练书法,一笔就是一笔,每一处细微的地方都要运笔到位。
        9.太极复归于无极,收功的时候,应当把气收干净,再把气调和好,继而再静站无极桩。
        (二)
        1.浅显的说,太极是一种状态,太极拳练的就是使你的身体具备这种状态。实际上它具攻击力,健身,养生于一体,互不矛盾,不要怀疑太极拳的技击效用,多数人未真正掌握罢了。
        2.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不执于甜蜜与幻觉而走向神秘,要切实……
        3.拳架,从意拳角度看,仅为组合“试力”而已,不同风格拳架,是不同风格的组合试力。炼拳架应从“试”的角度去炼,应经历临摹、试验、定型、写意等阶段。记得有拳友曾说,炼拳应带着功练拳,或从走拳中炼出功来,否则拳架是臭狗屎。
        4.执于推手,操拳必败,离于推手,小乘拳法。曾记得老师讲过,练推手,要练的就好像可以将对手绑起来打的地步。这对技击中近身短打很有好处。
        5.推手搭手后,要搭手即控,能控即打(或有打的意识),可裹打、滚打、上控下打,左控右打...推断互为、拿打结合。
        6.要重视“控”,要试验单手控(或拿)(对方双手或全体),活步控等。
        7.关于神拿、意拿,对应的意拳有“精神笼罩”练法,二者似有相通。
        8.功力是根本。练拳要寻规矩,讲功力,不取巧。过去老师也常讲:要语人以规矩,不示人以巧。可规矩不新奇,人们反而不太重视,炼巧的较多。记得海涅曾说过:人们不太重视容易到手的东西,如果深山珠宝,大海的珍珠,他们就像石子一样堆在人类脚边,人类会不屑一顾。
        9.功力到了,不讲理的打法也可能是合理的,就像大人打小孩,从不讲打法,任意而为。
        10.一气连贯,首尾呼应!外形流畅,节节贯穿,处处柔韧,处处长。其实,松得足够好了,就能做到随心所欲,应物自然。
        1l.一坠值千金。
        l2.打出令对方魂飞魄散的劲势来。
        l3.发者本身自觉愈无劲,而受者愈觉愈沉重;反之,本身自觉出劲甚猛,但被击者并未受的如其理想中之重量。此中原由,实因发者自觉有劲,其劲并未全部透出。其自觉无劲者,彼劲已全部透出。故发劲须如放箭,曲中求直,当完全吐出,勿俏停于手臂中。
        l4.松的好可以做到“节节贯穿”,当然发劲时也要求做到节节贯穿的。武派宗师李老的撒放秘诀“放时腰脚认端的”之端的是指对方,即是要发劲的目标点的。
        l5.无处整,处处散。劲走如抖鞭,力收似漂烟。两头迁,水中间。神炸怒惊雷,意断释人间。
        l6.杨禹廷老先生初看起来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老人,但仔细观察发现其人如衣服架上挂着一件空空的衣服……
        l7.陈微明先生讲整劲如丢石头,指的是要把自己的劲完全放到对方身上去,而不是指外形,更不是说要把自己象扔石头一样撞出去。
        l8.内劲是有功能的,是完全可以实证的。最基本也最简单的一个实证的方法是,内劲在意识的作用下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克服地心引力的作用的。因此内劲是完全可以经受科学检验的。
        l9.整劲不是自己能感觉出来的,而是对手感觉出来的。
        20.至于什么是整劲,陈微明先生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就象把一块石头丢出去一样,不留一丝劲在自己身上。自己并不觉着在发力,脚下一摧,对手就挡不住了。所以作用的效果是体现在对手身上的,而不是体现在自己身上的。胯关节仅仅是传力过程的一个窍节而已,……
        2l.这个衣架是无影的,衣架有挂点就不好了。有的描述成“无影衣架上挂着三尺绸衣”,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呢,你只能感觉到绸衣挨着你,你却无法推上它,就是这种感觉
        22.借上楼梯来练开胯与全身节节贯串与协调感,方法如下:
        上楼前将呼吸调匀,含胸拔背,松肩坐胯(重要)。抬腿时裆开胯松肩坠,尽力跨上3级或更多级台阶(取决于台阶的高度和本人的高度,一般三到四级),往上走时劲从后脚催膝,胯,腰,肩上行,尽量不用前腿膝关节的拙力,重心随劲传导而往前往上移动。其间充分体会肩,腰,胯的松柔感觉。以最省力的方式上楼!经常练习,有助于找到节节贯串的感觉,也有利于胯的打开。此法对经常上楼的朋友尤其有用。
        (三)
        近期有拳友介绍说他的师父那一代人每天练习三十遍,练一遍拳半小时计算的话就需要十五个小时/天。捧饭碗、救命、爱好所有因素加在一起也练吐了,关键是出功夫嘛?只记得《安持人物琐记》中记载乐幻智先生每天练习七遍。我坚持每天三遍,成不了气候。寻找一些前辈的体会供大家研究。
        一、人们练拳常易挺在错误之支点上,如胸、肩、膝、腹、等处,拳乃不会进步。必须挺在腰脊处。
        二、腰脊处为支点亦为主宰。脊椎为一身主干,故首顾脊椎拎起,连住脚跟,腰脊与手掌脚根三点相反相成,运劲如开弓。脊椎本身先练拳、擎、引、松、散、节节贯串,然后手足配合运动如无龙在天,是腿长在腰上,不可腰长在腿上。
        三、浑身皆须荡开,不可有丝毫缩劲,蓄劲是开劲,亦不是缩劲。若有缩劲,一无是处,膝节最难荡开,一旦荡开,处处荡开。膝若撑住,肩亦不开,胸腹之间,结成一块不能运化。故浑身各处皆应呈张力状态,即在足腕亦如此要求。
        四、擎、引、松、放须从“意”练起,而后到气,到腰到劲。能擎、引、松、放、故能不断。意尚僵住,气亦不能。但求骨肉变化,势必断断续续。
        五、有不得劲不得势处,必于腰腿求之。而得劲得势之感觉,须从练打中得来。每于手之前节,常能得软得势,则腰腿尺寸,自亦合于规矩。若专注于腰腿,不手上足上得劲得势,则腰腿往往亦错。力强者手前节常过硬,弱者手前节过软,松而有力,俗称软硬劲方对。
        六、前辈理论上都已道尽。懂理论不难,唯懂劲为难。练拳须懂自己劲,有凹凸处否?有断续处否?有缺陷处否?一一解体认明始能迹渐上路。不破不立,破字当先,于拳亦然。练打须懂对方劲,见其强则见其弱,见其实则见其虚,强可侧而制之,实可引而竭之,神而明之,只在熟而生巧耳。练打时只跟对方劲变化自己随时得劲,须不言而喻,否则心分两用决难有效,唯有问题必须返求论已,于练拳时解决。
        七、太极拳妙全在引劲落空,此劲即在“擎”“松”两处,练得。能荡开,能拎起,能连续,始能有效。太极拳得劲处,则全在开合有整劲,即在“引”“放”二处练得。能浑身配合,曲中求直,始能有效。云手一势,乃开合劲运动路线之典型,务必领会。
        八、太极拳能用得轻松固与巧妙有关,然与实力更有关。本钱大用得少,自然轻松。本钱小,用得巧,亦可以弱胜强,但未必轻松,每人实力,常受天赋限制,然于提高效率,求之,亦前途无限。
        九、练拳不迷不能成功,然亦须与其他方面求得平衡,否则更不能成功。
        十、太极劲说到妙更常是难以形容。若说得平常,无可谓人人都会,虽人人都会,唯不自觉,故难以发扬,然否唯决不言妙,故决能练会也。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