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发劲与不发劲的差异——太极拳自学教程

发表于 2019-07-29 2782 次查看

        一般人对於发劲的观念大多停留在一般表演性质的推手,此一表演性的推手发的是松柔劲(直劲),这种劲为初级的劲法,很多练太极的人常以为两人套招慢慢推,被推的人慢慢退,然后再推回去让对方出去,以为这样就是发劲,实在是可悲,其实这种劲法只要得机得势就能发的出来,但是实战当中则不能用,也用不出来。太极拳的劲有分好几种;如缠丝劲,在杨式老架子中叫做拧劲,在陈式大架子中最常用的是弹劲,一般称为弹抖劲,这个弹劲为什么会抖,那是因为发劲时上身松,跨裆合起来的劲,由腰而脊椎到肩,肘,手节节贯串出去,因为后面还有余劲一直上来贯串而出,所以会产生未端抖手的现象,想刻意学是学不像的,因为跨裆的圆不能失,身又不能紧,所以弹劲看的是,裆的合,身的松,劲的贯串,如果没有这些的话,拙力则会留在身上或手上,这就没有真正的贯串出去,有人误解了刚柔并济的
        意思,发劲时身体犯了紧的毛病,当然劲就弹不出去,所以会留在手上或是身体上,借此产生一进一出交错顿力的感觉,不能说这是错的,因此有人特别强调腰脊发劲,只能说是走的路不同,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话,不就正是因为无法松透,劲无法贯串而出才须要用交错顿力的感觉来有发劲的样子,这种劲路不是不好,真要是喜欢这种劲路的话,练少林拳,不是更好吗?也正因为如此,能发劲的也只有一两个用拳的式子而已,如遇到用掌的式子就只能用比的而已,而且蓄劲的圈,长久练下来无法缩小,太极拳的动能是来自於圆,而身体上的圆圈要越练越小才对,发劲时也要刚柔并济,意思是;从发劲的起点到终点也要分出刚柔来,(下实上虚)所以会先五指抓地,后合裆劲由上身贯串而出,因此才会有抖手的现象,这才是弹劲真正的意义,而且发劲的速度才会更有弹性(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更快,如果只是为了一趟拳式中的一两个用拳的式子,要让它看起来有阳刚的感觉的话,何不打外家拳就好了,更何况刚柔并济也不是用比一比后,再打个像少林拳那样的发劲来分刚柔并济,这是走偏了方向。
        杨式老架子中如要发劲的话,用的则是最难练的甩劲为多,还有松沉劲,绵劲,然而到底是那一种劲好用呢?其实那一种劲都好,但是每一种劲都要练,这样才不会走偏掉,以前学艺的过程中我们都是一步一步的学习,从没有什么速成,也不会去想有没有较简单,轻松,易练的功法这种念头,所以一路下来,该练的都练了,该学会的也在自然而然的情况下都学会了,当然这得感谢恩师毫无保留的传授。
        对於在拳架中到底要不要发劲才对,其实都对,但是不发明劲就得要有绵劲,绵劲指的是;要像大海中的波浪一样绵绵不绝,看似温和却内含能量,绵劲在拳架上要由跨裆的圆,慢慢的上传到手,在拳势上的表现会有开展延伸的感觉,而不是那种自我陶醉的乱摆动和摇恍,很多人,连一些所谓的名师也都有这个毛病,要不然就是重心沉不下去,这是松沉度不精的关系,有这些毛病的话,也就只能练松柔劲而已了,另外在实战当中有时可以发劲,但有些时候不能发劲,发劲这个东西就好像是身上带著武器一样,有时会派不上用场,例如像是人多的时候,如果二个人以内还可以,但如果4~5个人以上的话就不好用了,(这是本人多年来的经验),或是对方来的快,来的又贴身的时候,就不适合用,这时候就要用到缠丝劲(拧劲),缠丝劲如果没有空间跟时间弹出来时,就会用到缠丝劲的摔法,在拳架中很多式子都可以在近身时使用摔法,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为什么不知道怎么用呢?还不是练的人看远不看近,老想著一步登天,说到这个摔法又让我想起了一个有趣的事情,以前有个小伙子,二十来岁,自称什么家传的什么拳术,常常的找人挑战,什么截拳道,空手道,国术等等…。他都挑战过,看到我在练拳,来问我发劲的问题,我说两个字"松沉",他不太信相,我说那就来试试看,玩两手,他说;他不敢,他看过我发劲的劲道,我说没关系,如果没把力道控制好,伤到你的话,那功夫算是白练了,后来动上了手,他的动作已经停了,我以为他要停手了,怎知我的手刚撤,他又一拳打过来,闪避不及,一拳从我的眼皮划过,而当他的拳划过的同时他也摔出去了,他一直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他打到我,而我却可以同时的将他摔出去,我说;要不是以为你要停手了,你的拳,还是只会在你自己的身上打转而已,而用的手法就是缠丝摔法,另一方面用的是胆量,知道闪不了就让对方的拳用擦过去的减低损伤,同时也要进入对方的空隙中,自然拳就不会白捱了。在拳架中如;摆莲腿,当头炮,旋风脚,运手,云手,搬拦捶,倒穿肘,倒撵猴等等…。。甚至左,右掤都可以用摔法,其重点在於自己身上的三个力点要实而已,没什么,所有的细节练对了自然就会了。至於各种劲道,我的看法是:缺一的话,表示你有很多的细节没有做好,也没有做到,才会出不了劲,而且对强健身体方面也很有限。
        另外发劲对气力的训练,丹气运行与强化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透过内劲的节节贯串由脚而尾闾,脊椎,肩,肘,手,然后中定,气归丹田,上三阳之筋气由阳蹻脉下沉至涌泉穴,对此有利筋脉的疏通,每发一次劲就运行一次大周天循环,这是发劲的好处之一,对於实战的应用则是意念上的一个松沉,一个开合,劲就可以发出去了,而且在筋脉中透过内劲的扩张延展,筋脉,血管,肌肉的弹性则是越来越好,骨头的密度则是相对的增加,学生中有人练拳两年增加了5~6公斤,但是外形,腰围,却反而变瘦了,另一个作用则是透过一次又一次的周天循环达到去无存精的效用,将体内不好的杂质,秽气排出体外,这样气力会增加,体力也会相对的增长,不能像有些练太极或是其他武术,气功的那些人一样,说自己练的多好,气到那里等等......可是体力,气力都不行,走路时亦看不到腿的抓劲,一个人的功力光看走路就能知道其功力的深浅。
        关於太极拳到底要不要练发劲才对,其实都对,也都不对,因为入门时练慢,不能发劲,当然也不会发劲,待蓄劲要进入中级程度时就要开始练发劲,发劲练不出来的原因是松沉不得法,所以蓄不了劲,等到发劲练出了点眉目以后又要回过头来练不发劲,之后再练绵劲,如此重覆循环练习才能对自己的劲控制自如,练拳或应用时才能随心所欲舍已从人,遇强则强,遇弱则弱,如此才不会局限在某一领域中而已,拳艺也才能日益精进。很多人练了几年功,功夫不怎样,嘴皮子上的功夫却是越来越了得,说起各种拳术,历史典故,名人大师等如数家珍,说三道四评论功夫等头头是道,可是练起功来......却只有,也只能比手划脚而已。
        气沉丹田
        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大家都听过也都知道,内外拳家,练气者也都在练,但是真的有做到吗?要怎么练呢?其实气沉丹田与松是因果表里关系,其结果是产生了胎息的现象,而这又是另一个因果关系的开端,为的就是生生不息的循环,有生就有灭,如此方能生生不息。
        气沉丹田之所以练不好的原因在於松与沉这两个字,练太极的人都知道,可是为什么做不好呢?或许有人会说我很松,但别忘了有松就会沉,一般只顾著松而忘了沉,所以犯了散的毛病,松不能散,不能软趴趴的,但也不能硬绑绑的,这很矛盾,没错,太极就是一种自然的矛盾,其来自阴阳相对,相生,相克的道理,拳论中提到气歛入骨,绵里针等等…用白话说就是力在骨子里,可是话又说回来,那该怎么练呢?其实心法口诀就一句话而已很简单说穿了就没价值了,很多人常把拳经,拳论挂在嘴上,可是不明其意或是误解其中正真的用意,拳经,拳论,说到底,它还是理论性,概念性,真正的心法,口诀练法要有师父的口传心授才不会走偏掉,另外,真正的心法,口诀,这些压箱功夫是不会出现在文字上的,其往往都是一句白话,一个很简单的观念。然后持之以恒的锻练而已,传统的学艺过程中须要用时间来累积打底的用意是;基础练扎实了,观念清楚了这才能离开师父的身边,不然只知练形,内在的功夫不练,很难出功夫的,在师父的身边经由师父不断的更正,修改,功夫的基础才会扎实,以后的路才不会走偏,这才是真正的内在,因为意念想的是一回事,身体做起来又是一回事,这也就是很多人连最基本的气沉丹田都练错的原因,气沉丹田不是只有用意念把空气吸到肚子里去,气沉丹田要把松与沉合在一起才可以,不然的话练了一辈子还是只有在那吸气的份而已,正确的练法其实也只有一句话,一个观念而已,有了气沉丹田之后才会有胎息,胎息的目的是为了要蓄养能量,这是为了动静合一,刚柔并济之故,没有这些功夫就不会增长,相对的这不也是大家最想追求的内在吗?以前我常跟学生们说很简单,没什么,学生们的表情不置可否,但是当自己有了感觉以后又会觉得惊喜原来也没有想像中的难只是要不断的顿悟,体会罢了,当然用嘴皮子是练不出功夫来的。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