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打法怎么打?——太极拳教学

发表于 2019-07-27 2845 次查看

        题目起得有点霸道,其实只是想梳理若干年来在技击上自己瞎琢磨的一些经验。关于前三部分其实十数年前已经陆续感受到,只是当时仅仅简单的归结为不会打的遇打瞎打,能打的先防再打,高手边闪边打这么三句话,其间的道理却也不曾再多深想。
        其实若非机缘巧合,本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自认为即使实践尚浅,却也在拳理上掌握了武术技击的最高要诀,然而随着逐渐走近并感触到了传统武术中上乘内家功夫的真面目,这才惊觉原来技击压根还有九霄云外的无上天地,于是愈加惭愧早年自负天资顿悟是何其可笑的一件事情。
        正是出于这份愧疚,更觉应该给自己沾沾自喜的理论发现来次解剖,仔细查看究竟还有多少谬误,另一方面,也正好通过对于内家武术的感触,回过头来印证这些浮于表层的技击方式实在浅薄。当然,因为学养实践所限,能够阐述的更多只是自身经验,而非滔滔学理,特别是当谈到更高境界的太极功夫,越发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王八拳——乱拳打死老师傅
        有人说打架这玩意儿是个人天生就会,还不分男女老少,这话不假!没学过,没练过武术的也能打,打“王八拳”,杀伤力还不小。有时一顿乱拳下来,年青力壮的小伙子常常击败年老体弱的套路练家子(练拳并不等于实战中就能摆脱王八拳,事实上练了一辈子拳“操”的多半一出手仍是王八拳)。事实上,两位身材气力相仿的一时意气用事互挥王八拳,谁输谁赢结果还真不好说,大体上平时机灵些的,胆子大些的,肯吃疼不怕苦的赢面更高,即便如此,结果往往两败俱伤。
        有时候看小孩子斗殴,你一拳打了我头,我一拳立刻又砸中你肩,不闪不躲,你一下我两下,就比谁劲大,谁手快打得猛,乒乒乓乓没一会儿就抱成了团。等到两下里劝开了再一看,个子小气力差的难免鼻青眼肿哭哭啼啼,可是获胜的一方呢?仔细瞧瞧也不妙,眼角给扯开正在淌血,手背上也满是指甲痕,裤腿、屁股照样粘着泥土灰尘,问他,“怕不怕?”“不怕!他打不过我!”再问:“疼不疼?”挠挠头想一会儿,眼泪不由也下来了:“被打中的地方还是挺疼的。”儿时有过徒手打架经历的不妨都回忆下,是不是这种胜也胜得旗鼓相当,败也败得并非一无所获的场面?
        如果始终依仗王八拳与人比武,老实说也真叫现在处处有人拿出法律说事,搁在从前或者架上擂台,只凭狠劲乱打乱砸,全然不顾自我保护的,十次八次过后还能完整活下来的真不多见。
        擂台拳——攻来守化夺眼球
        不会打的去学拳了(主要是指散手而非套路),经过一阵高强度的专业化训练,练出了攻防意识,好了,境界不一样了,或者说懂得战术套路了。兵法上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可没说过水来水冲回的。打架也是一样,敌冲拳我架肘,敌起腿我顶膝,对方二龙戏珠,我自然就是阿弥陀佛,那意思有点像对对子,上联怎么出,下联怎么对,也就是根据敌人的出招进行应招防御,先求破解,再行进攻。这样子比武,来来回回可以几十下,一时半会儿难解难分。自己打的热血沸腾(不排除手脚多个部位因为架招产生的充血疼痛感),观众看着拍手叫好,按说这种表现离高手不远了吧?其实不然,这是花拳,擂台拳,充其量也就是加快了速度的无配合意识对练套路而已。先说进攻方,招是死的人是活的,按着套路依样画葫芦,万一对手并不理会,一招落空,后继怎好?再说防御方,等着敌人出招,脑子里再想化解法,完了还要瞅准破绽变守为攻,一件事分成三个意识去做,自身的运动速度如何能够保证?更何况按着固定程式迎接敌招,万一稍有差池,动作走了形,明明想好掌心的结果接在了指尖,极容易自己先受伤。所以这样的打法,去做表演可以,距离实战却还差些。
        高手拳——避重就轻近无敌
        过去有一阵自认为掌握了至高的技击拳理,当然这还是在接触内家武术(不能将内劲运用于技击的,个人认为都称不上会内家拳,即使平时操练的架子确确实实是太极)之前好多年。现在想来,如果局限于蛮力加上技巧的格斗,当时认为的这个高手准则其实还是不错的,并且从兵法运用上看也确实比之前所说不会打的硬打(蛮勇),会打的先防再打(相持)更为高明。这种打法叫做先闪后打,也可以叫边闪边打(避敌锋芒一鼓作气或者围魏救赵暗度陈仓之类,可以从兵法的不同角度认识,但根本道理却都差不多)。无论敌势多猛(力大势快),我在出手之前早已存下了避闪的念头,故而只要稍一感触到敌势(气场、拳风、身影、眼神等都可以),自身已经朝攻击感来向的侧方移动,因而无论如何总能比敌人的速率快上半拍。敌招既然闪过,则立时可以出招,电光火石间击中的必然是对手毫无防备的所在(想防备也无能为力,攻势哪里是轻易收的回来的,当然高手之间的虚招试探是不在这里讨论范围内的)。
        悟到了这一层,并按此避闪原则实践,只要交手时不曾胆寒有心败敌,即使只是开玩笑,确实从未失过手。然而直到有一天,突然自己坐那儿设想,每每出手,总要等到敌人先动,万一今后遇上了训练有素的高手,速度上能够做到了快我数倍,这时候我又当如何?再或者真到了生死关头,即使一招中敌,却不一定正中要害,或者自己恰好没有足够的打击力制敌,那时候反而被尤能行动自如的敌人反扑,那么招数已经做实的自己不是正好陷入被动,等着像沙袋一般挨打了么?由此想见,从乱打到防御到闪避,这三层进阶提升的幅度虽然着实不小,但距离真正可以立足不败的拳理,似乎还差得太远,太远。
        太极拳——万法无法归真法
        形意拳诀里有一句:不招不架,只有一下。这一下可不得了,中要害,死;中软肋,残;即便是无关要穴的部位随随便便挨上一下,不伤不残,但一场比武却也非失败不可。太极拳——或者说达到了内家境界的太极拳殊途同归也是一样。
        内家武术,练意气,不练招式,说不练,是指不下专门刻意的功夫死练,其实平日习拳举手投足之间哪一下不是招式?否则真要出手乱打,岂不是又回到了最初的王八拳阶段?所谓“太极无法,动即是法”,也可以这样理解:万法归真。这一节说得有点抽象,一则因为到了太极拳的层面,有些道理实在也不好说清,再者谈笑间发人丈外的意气功夫,听过、见过、感触过,但是真要练成,谈何容易!
        不妨遐想太极拳功夫在比武中场景,敌来炮捶,我只一下,敌起飞腿,仍然一下,全身撞来,仍是一下,从头到尾就一下,敌飞而战止。这一下究竟该如何打?与其咀嚼于纸面上的四两拨千斤,过分强调引化的技巧含义,倒不说四两绷千斤,直接说明弹簧劲乃至爆炸劲的作用,至于这一下的出手方位、角度,其实并非重点。无劲有招不成招,有劲无招身即招,浑身上下,随便何处,反正只需那么一招。(突然发现太极拳的技击其实倒有点金庸笔下独孤九剑的意思,相反金庸描述的太极拳倒只是停留推手阶段的表现而非散手)
        曾经就太极一下的问题请教李师:“假使这一下敌人不败如何是好?”
        谁知他断然回绝:“不可能!只有一下!”过了许久,他好像又想起什么:“当然,两边都是太极高手的情况例外。”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