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学生时代作文常用的字眼,又浮现在脑海中。转眼间拜师入门以五年有余。太极拳难吗?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就看你怎么练和悟。简单的的来说打打拳架,摆摆架势,如同太极操一样,不用花多少时间就学会了,当然简单。但如果拳架要练到松、沉、柔、灵,再加上听劲、懂劲、会走化、会发劲的境界,那就不是三年五载就可以练到的。
学生时代练跆拳道,三年半可以升到二段,打起拳来虎虎生风,踢起脚来漫天飞舞。尤其那个年代正是李小龙传奇的时代,功夫片正流行。会一些拳脚功夫,就觉得很神气。但因为时常参加比赛,每次比完全身是伤,等年纪大了,要也不灵光了,膝盖也伤了。
以前看电影“推手”,片中老者,只是轻轻一推,就把年轻力壮的老外打出去老远的。总觉得是电影效果,只有在武侠小说中才能出现的画面。虽然很向往,但想想在现实生活中不大可能练到吧。直到拜入本门,亲身体会恩师杨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王建强师父的发劲示范后,才发现原来真实生活中也存在着。
恩师王建强师父在教学上非常有系统,什么阶段教什么动作,教什么功法都是有一定程序的。从基本功、拳架到推手,每一个阶段都要练得很扎实。师父常提醒我们,拳为体,推手为用;有体才有用。在推手时也不时的讲一些口诀,化空为补空,见空补空,见空不打空,不得机不得势之处必从腰腿求之。师父常说拳架与推手是一体两面,拳架打得好,推手也会有进步。推手练松练柔了,拳架也会更松沉,二者相辅相成。
近来在师父不时的提示与惇惇教诲下,盘架子时上身已经比以前松,而下盘也比以前稳了。推手则从单推手练到四正推手。尤其四正推手,更要求松、沉、柔还要灵,在师父耐心又有技巧的循循善诱的细心教导下总算稍有进展。
师父平常会将化与发组成一套单练动作,让我们练习走化与发劲。如“化空打空”,当对手将我身上按时,我先将重心移到后脚,再转腰沉肩化掉来势,让对方按势落空。同时重心缓缓前移,双手如水般绵密黏在对方身上,这是补空。接着身型一沉(中心移到后脚),以接地之力(涌泉穴接地)破掉对方的来势,让其重心不稳,瞬间以接地之力发劲,将对方发至丈外,说起来轻松,但这些动作其实是在一瞬间就要完成。
说来简单,但这个动作其实隐含许多小细节,需要一步一步摸索。拳论中也有提到所谓的“整劲”,即“发劲时,起之于脚,用之于腿,蹬之于脚,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灵通于背,神贯于颈,流通于气,运用于掌指,达之于神”。恩师王建强师父在示范化空补空时,被发的人感觉一股有如海啸般排山倒海,绵延不断的力量袭击而来,整个人会有被打飞起来的感觉。
初习化空打空时需要师父不断地喂劲与修正。拳论言,发劲时起之于脚,但练习时却需从手开始往下练。为何,首先手若未松尽,则会用拙力,也就是只有用手的力量去推,最多让对手倒退个一、二步而已。若手已松了但还未练出棚劲,则发出去的劲会减弱,仍无法将对方发出。接下来手松了也有棚劲力,但腰还没有沉,用的只是身体的重量去推人,对手也是倒退个一、二步而已。慢慢的腰松了,气也往丹田走了,脚开始会有点接地之力,这是可以将对方发出个三、四步远。当然在化空补空后,发劲前,尚有一个重要的动作,那就是破势(就是杨家所谓的“提”劲)。化空补空后,因为对方的重心尚稳,若瞬间发劲,就算发比较强的劲,对手可能也只后退个三、四步。但化空补空后,若先破势,在对方重心不稳下,只要轻轻的发个劲,对手也会退到丈外。如师爷林墨根先生所说的,外家拳是力由骨发,太极拳是劲由筋发。“发劲”就是伺机瞄准对方失去平衡时的重心,得机得势适时如放箭似的用“巧力”发人而已。对初学者而言,可以将破势拿出来单练。在化空补空后,以接地之力缓缓向对手身上施压至其重心不稳。联系久了,慢慢就有了听劲的能力,可以感觉对方是否失去平衡。等到这个阶段再将整个过程连贯起来,这样化空补空发劲,就会小有心得了。
近期在师父不厌其烦的喂劲与修正下,总算循序渐进的步上轨道,虽然还不登大雅之堂,但总算也登门入室了。以我天生愚钝都可以登门入室,以你们的聪颖天资,再加上师父这样的名师指导下,只要一步一步遵循师父的教诲,持之以恒的去练习,成功的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习练太极回味领悟之余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主要在与爱好太极的师弟,妹们分享,大家共勉之。
附:作者简介
王晓龙,中国武术五段,自幼爱好武术,80年代开始在成都市青少年宫学习武术基本功,90年代进入峨眉武术学校学习散打,从小学到高中阶段从未间断习练武术;90年代末进入大学后,开始接触习练传统杨氏太极拳115式以及太极推手,先后得到太极大师林墨根老师杨氏太极第六代传人王建强老师的细心指导和教诲;2007年,通过杨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王建强老师的考察,正式拜入王建强老师门下,成为了王建强老师的入室弟子,杨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