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太极拳界里有人说太极拳锻炼是“积柔成刚”。这种说法将“柔”仅仅当作“放松”,“积柔成刚”的意思就是不断地放松再放松,结果这样的“柔”自然而然就形成“刚”了。有不少人于是再三强调只要不断一味地“大松大软”,“内劲”就能够自然而然地练成。还有“松柔”名家说:太极拳的发劲就是由于全身的“一松”实现的。许多人对“积柔成刚”深信不疑。“积柔成刚”之说对吗?可以肯定地说,“积柔成刚”之说是没有理论与事实根据的。
关于“柔”与“刚”,太极拳古拳谱有“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之语。这句经典之语有多层含义。太极拳凡遇到攻击(即“刚”),首先是《王宗岳太极拳论》所说的“人刚我柔”。“人刚我柔”的具体表现首先就是《打手歌》所说的“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这样的过程又称为“沾连粘随不丢顶”,杨澄甫先生称其为“终不得力、处处落空”,也就是太极拳所谓的“柔”。然后,才是发劲反攻击。因此,太极拳是没有针锋相对以“刚”对“刚”之“一触即发”的,凡遇到攻击,必然都是先“柔”后“刚”的。这是“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一个含义。“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还有一个含义是太极拳的“内劲”也就是“刚”是以放松也就是“柔”作为载体的;而且,“内劲”是在以“不用力”也就是“柔”作为基础的前提下锻炼而成的。因此,“放松”也是太极拳所谓的“柔”。太极拳这种以“柔”作为基础、以“柔”作为载体来得到传递性力量的理念,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术十要》里是这样叙述的:“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就是说:要得到太极拳的“内劲”,一是“不用力”,也就是“放松”;二是“用意”。“用意”具体是怎样的呢?那就是“意之所至,气即至焉”。这“气”显然就是“内劲”的前身与实质。“气”在古代大量地被用以表示“力气”,能够变成“内劲”的“气”显然也是指“力气”;而且“气即至焉”反映这“气”还是一种能够在人体内移动的力气,也就是传递性的人体力量。这种能够在人体内移动的力气现代运动力学称之为“动量传递”。而人体要发生与形成力量的传递,现代运动力学指出是必需要有一系列各环节反作用反应的。这种人体一系列各环节反作用反应太极拳古拳谱用“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等来表示。因此,这“用意”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能够引起人体力量传递的“神经反应”。所以,杨澄甫先生的这一段话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在“不用力放松”的前提下,长久不断地锻炼力量在人体中传递的神经反应,真正的“内劲”就能够得到了。那么,应该是怎样的“不用力放松”呢?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术十要》里说的是“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也就是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拳十三篇》里所记载的杨澄甫先生所说的“要松!要松!要松净!”。这“要松净”对于“内劲”的重要,李雅轩先生还特别强调为“非松软纯净,内劲不出”。因而,李雅轩先生将“松净”表述为“大松大软”。但同时,李雅轩先生也明确指出太极拳锻炼必须“在练时要随时体会腰脊上的源动力,它是如何的劲带动、挑动着两臂、两手而动转的,是柔动,还要有弹力”、“练功夫脚下要认端的,全身的力是由脚下升上来的,而不是上身局部之力”、“务要注意叫腰脊上的力量往上拥、往上送”……李雅轩先生所说的这些其实与杨澄甫先生所说的“用意不用力”是同样的意思,是说练太极拳必须持续不断地在追求十分不用力地放松的情况下锻炼传递性力量的发生与应用。由此可见,杨澄甫先生与李雅轩先生都认为太极拳锻炼要想得到“内劲”,“不用力放松”之“柔”与“用意”都是不可或缺的,缺了其中之一,比如一味地“大松大软”而没有锻炼“意之所至,气即至焉”的“用意”,或者在没有“不用力”之“柔”的情况下单单地锻炼“用意”,“内劲”也就是“刚”都是不可能得到的。太极拳这种在“不用力放松”之“柔”的前提下不断锻炼增强与应用“内劲”之“用意”的方法,《十三势行功心解》表述为“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这“百炼钢”与杨澄甫先生所说的“久久练习”显然是同一个意思。这样的锻炼法说是“练柔成刚”是可以的。“练柔成刚”与“积柔成刚”显然是两回事,“练柔成刚”绝对不是“积柔成刚”。由此可见,所谓的“积柔成刚”在理论上是没有根据的。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中,“积柔成刚”也是没有根据的。历史上的杨家弟子们之所以有“内劲”,杨澄甫先生的《太极拳使用法》里记载了“太极之练劲”的“单人用功法”说:“宜每早晨日将出时……双手持枪……将枪直搠向斜上方……将枪合劲抽回……为太极之练劲,右手可以练二百式,然后换式子,左手亦可练二百式”、“又一练法……每天练一次……双手持枪,粘靠树上,直去一百式;亦可上下刷劲一百式……不可用刚劲,可用粘劲”这样锻炼传递性力量的练法显然也不仅仅是“不用力放松”,不是“积柔”,而是“练柔”。
实际上,要想得到强大的太极拳“内劲”,也就是太极拳之“极坚刚”,除了以上李雅轩先生具体所说的,还必须经常如李雅轩先生另外所说的在“大松大软”前提下进行“运用腰脊、运用腿上的动势”、“心中一急”、“以腰脊之力、丹田之气、周身整个之劲,是往下陡然一坐、往前陡然一鼓劲”,模拟“将周身之劲挤到对方的身上去”这种传递性力量的锻炼。显然,这样的锻炼也并不是仅仅的“一松”。如果没有这样的锻炼内容,仅仅“大松大软”或者“一松”,说身上能够出现传递性的“内劲”,那纯然是属于“自欺欺人”、“误人子弟”。
必须明白,太极拳所谓的“松柔”不同于表现为“慢悠悠、轻飘飘”一般所谓的“松柔”,而是一指令人“终不得力、处处落空”的“沾连粘随”反应,二是指由于使用了传递性的力量而局部的不用力与没有主动。现代太极拳界的某些“松柔”名家所谓的“松柔”其实一不是指“沾连粘随”反应,二也没有做到使用传递性的力量与局部没有主动,尽管局部使用的力量很少而“慢悠悠、轻飘飘”,这样的“松柔”与太极拳实在是风牛马不相及的。说这样的“松柔”能够练出“发人如弹丸”的“内劲”来,那更是属于“白日说梦话”了。
现代太极拳界的某些人总喜欢别出心裁说一些违反常理、违反逻辑、没有任何根据、别人听不懂的似是而非的话,这些错误言论都是扰乱、危害太极拳的文化垃圾。现代学习太极拳必须识破这些错误言论,将这些错误言论扫进历史的垃圾箱。所谓的“积柔成刚”就是这样的文化垃圾,真正地学习太极拳应该予以坚决的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