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杨禹廷先生太极拳问答——太极拳教学

发表于 2019-06-18 2783 次查看

        一、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是什么?练太极拳有什么好处?
        答: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多年来就在人民群众中间流传,它是我国武术运动中的重要拳种,它不仅具有强健身体,自卫防身作用,而且有防治疾病和延年益寿的医疗价值。太极拳运动从外形上有“松、柔、圆、缓、匀”等特点。它要求动作要安稳舒展、轻松柔和、连绵不断,既要是肢体关节、肌肉依照一定程序节节的轮换进行运动,又要达到全身活动的完整与协调,因而练者周身内外都能获得良好的休整与锻炼。太极拳对心理内在要求“心理安静”“精神集中”、“以意识引导动作”,因此它可以消除人们在日常劳动中的紧张与疲劳,达到身心双修。又可以养成“习静”的习惯,培养人们沉着、耐久、坚毅、机智等优良品质。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呼吸深长”,久练可以增大肺活量,调养气息,达到养生目的。近年来,许多卫生医疗部门经过研究,证明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骨骼肌肉、新陈代谢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作用。
        二、太极拳适合哪些人锻炼?
        答:太极拳是以柔为主、刚柔相济的拳术,不仅在技击方面有其特长,而且在锻炼身体、增强身心健康上也有其独到之处。因此,它不仅适合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健康人进行锻炼,而且经过医学界的证明它更适合于体弱有病的人进行锻炼。近年来不少的医院,疗养院采用太极拳作为体疗项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我们亲自教拳与学拳的具体事例中,也证明了这一点。为数不少的慢性病患者经过一个时期的锻炼,病情好转或恢复了健康,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特别是一般脑力劳动者,如能经常的坚持太极拳锻炼,对恢复脑力、增进新生力量有显著效果。所以,太极拳是适合于不同的年龄、职业、体质和文化修养的人进行锻炼的一种良好的群众性体育运动。
        三、这套太极拳早年的练法是怎样的?现在做了那些改革?
        答:这套太极拳原来共有81式(早年没有上步措捶、上步措掌两式的名称,但此二式的手法却包含在弯弓射虎后的两个揽雀尾之中)。早年练拳的方法和今天有很大的不同,当时两拳只知拳式名称,老师教导时虽很耐心地一招一式教学,但学生只是照样子模仿姿势而已,苦无教材可循。学生之间又资质不同,领悟程度不一,日久无形之中就改变了姿势,所以在当时虽然同期学拳,练出地样子就不一样,真可以说“百人百样”。学生当了老师再教学生变化就更大了。鉴于上述原因,当我正式教拳后,为了便于教学,也便于学的人有所遵循,经过自己在锻炼中和教学中摸索出的一些体会,曾在1824年左右写出太极拳讲义的初稿。当时主要是规定了基本步法,定出动作的起止路线,并将每个姿势划分若干动作,动作又分奇偶数,以符合太极拳变转、虚实、开合的原理。初稿写出后,经王茂斋先生仔细审阅之后说“写得很好,以后照这样教,容易教也容易学,使学的人有了准绳!”。到1942年左右又进行过修改,增加了圆周度数的概念。从1956-1958年做了第三次大的修订。1964年在北京印行了《太极拳动作解说》一书(内部发行)。现在这个套路,增加了“上步措捶”、“上步措掌”两个姿势名称,实际和原来的套路是一致的,只是式子的数目,由原来的81式增为现在的83式。
        四、太极拳怎样分段练习?为什么要分段呢?
        答:太极拳从预备式到合太极共83式326个动作。练习时可以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由预备式到第一个正单鞭共25式98动。第二段:由第一个云手到第二个正单鞭共24式118动第三段:由第二个云手到合太极共34式110动为什么要分段呢?因为这套太极拳拳式较多,有些初练拳的人限于体力,或限于时间不能一次练完整个套路,因此需要划分为几个段落去练。对初学拳的人,分段教也较容易学习。第一段可以作为基础阶段,主要是按规矩学式子,熟悉太极拳的“松、柔、圆、缓、匀”等特点,段落手脚身的配合。这个段落十分重要,要练好太极拳必须把基础打好。第二段,主要是段落重心的稳定,分清虚实。开始学些难度大的动作,如分脚,蹬脚等等,可作为提高阶段。第三段有些难度大的动作,如下势、十字摆莲、转脚摆莲、弯弓射虎等势,主要练习周身协调,上下相随、连绵不断,逐步做到呼吸与动作的初步配合。有些人把整个套路分成两段来练,就是从预备式到第二个抱虎归山为前一半,42式162动;从第二个斜步搂膝到合太极为后一半,41式164动,这样划分练习也是可以的。
        五、怎样才能练好太极拳?
        答:要练好太极拳必须从规矩入手。太极拳的故规矩初步讲“四法四功”。四法是指外练“手、眼、身、步”;四功是指内练“心、神、意、念”。讲规矩就是必须按照太极拳的道理去练,练拳也只能是顺其自然,合乎人体生理的去练,而不是随便任意的投手掷足。不按规矩练,其结果必然对身体健康有损无益的,过去有人说“打拳打个理字”指的就是这个意思。要练好太极拳,还应注意循序渐进,不开急于求成。应当练好一势之后,再学下一势。要把每个姿势练正确,就必须把每个动作练正确,不论是一举手,一动脚,都要把它的起点、止点、路线弄清楚,练好它才行。俗语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联系到学习上,也是循序渐进的意思。开始学拳时,常常顾此失彼,顾了手的动作,顾不了脚的动作,这并不要紧,多练自然会逐渐做到“得心应手”、“灵活熟练”的。架势熟练以后,可以追求太极拳原理,如虚实分清、用意识引导动作等等,以便逐渐提高。要练好太极拳,主要在一“勤”字,所谓“业精于勤”是说要多下功夫。“拳打千遍其理自现”,练的遍数多了,自然会摸索出它的规律。过去练拳有“四多”的说法。就是“多想”,要善于动脑筋去多思考、多揣摩;“多问“,搞不清楚的,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多看”,多观摩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多练”,所谓“功夫无息法自修”,勤而行之,进步自速。
        六、太极拳的表演、比赛和练功有什么不同?
        答:太极拳不论是进行表演或比赛,还是作为医疗体育去练功,它的运动特点和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但是表演、比赛和练功稍有不同的地方是:表演、比赛时有场地与时间的限制,有难度要求,有套路和风格上的局限等等。作为医疗体育那就必须根据练功人的体质、年龄、病情、兴趣爱好、时间等条件,贯彻“因人制宜,因病制宜”的方针,重点放在医疗效果上,不能和表演强求一致。练功时对年老体弱的人就应许架势练得高起,个别难度动作如俯身(白鹤亮翅)、起脚(分脚、摆莲脚)可以变通运动方法。初学时为了便于记忆和锻炼,可以分段分动练习,逐步的在提高要求。特别是在每次练习的时间上,应根据练功者的具体情况适当掌握,不可过长。练功时要在“松、柔、圆、匀”的原则下,尽量的把速度放慢(初学动作生疏固然要慢,学会后早就练功仍然要慢)。太极拳能够健身祛病的原因,决定于它是“以意为主,意形并重”的运动,换句话说它是“身心双修”的功夫。因此,练功时不慢,则心不能静;心不静则意不能专;不慢,则气不能沉,气不沉,则周身不能松静。“慢”是太极拳练“意”练“体”的关键。但慢中还要做到:“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对内力求“精神集中”、“呼吸匀细”;对外力求“节节贯穿”、“完整一气”,真正做到“运劲如抽丝”。“表里精微无不到”。这样练功,才能更好更快地达到健身祛病地医疗目的。
        七、为什么练太极拳,每次必须练好太极起势(又叫预备式)呢?
        答:太极拳是“动静相兼、”“身心双修”的功夫。太极拳要求在“静”的条件下进行活动,以达到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练拳开始,先练一个预备式,主要是排除杂念,使头脑安静下来;其次为的是做好周身松静,气沉丹田,以便用意识引导动作。过去把这个式子的站式叫“无极势”,就是指精神集中、周身松静、无思无虑而说的。初练拳的人,如果不能很快的安静下来,可以适当的延长站势的时间,等思想平静下来,周身舒松平静之后,再开始往下练式子。如果把太极拳整趟架势比喻为河水的话,那么预备式可以比喻为水源。俗语说:“澄源清流”,是指水源如果不干净,不论流多少水,都是污浊的。如果想要把水澄清,就必须先澄清水源,水源澄清之后,整个水流就自然清澈了。每次练拳,要注意做好预备式,不仅对初学拳的人如此,就是对有功夫的人同样重要。
        八、什么是太极拳的“四法四功”?
        答:太极拳的四法是“手、眼、身、步”;四功是“心、神、意、念”。四法是很容易理解的,从字义上就知道是练手、练眼、练身、练步。四功从字义上解释就比较费解,因为“心、神、意、念”,几乎完全指的是内在的神经活动或精神作用而言。这里只就传统的讲解方法加以说明。过去对四功的讲法是“发之于心,达之于神,行之于意,想之于念”。“发之于心”是什么意思呢?过去的太极拳理论中说“心为令,气为旗”、“先在心,后在身”、“心为主帅,神为驱使”……等等,意思是讲练拳时一切发动在“心”,所以要求“心静”。“心不静则意不专”,练拳时不“刻刻在心”,则内外的形与气尽皆散乱。“达之于神”,过去理论中说“精神能提的起,则无迟重之虞”、“内固精神,外示安逸”,意思是指精神要贯注。精神提起则周身举动自然轻灵。“行之于意”,过去理论讲“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意气君来骨肉臣”,是说练拳要以意运行,用意不用力。也就是所谓的“以意导体,以体导气,以气运身”,能如此,则自然能够气遍周身,达到内养的目的。“想之于念”,过去理论中说“变转虚实须留意”、“势势存心揆用意”,主要讲练拳时要做到“念念不忘”的意思。一招一式刻刻留心,则自然能练到“便利从心”、“完整一气”了。总之,四法是指外练四肢百骸的,四功是指内养精、气、神的。太极拳即是“动静相兼”、“内外双修”的功夫,那么形与意二者不可偏废,也就是不可孤立的讲外或讲内,要“意形并重”。如此认真锻炼,久之自然可以获得健体养生的效果。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