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太极拳力和劲的区别——太极拳教学

发表于 2019-05-28 2794 次查看

        太极拳“用意用气不用力”,要正确完整的理解这句话,对初学者来说,首先要懂得力和劲区别,否则你永远不会理解“用意用气不用力”这句话,永远打不好太极拳。
        中国文字在字典,辞海中“力”和“劲”既是通用的又有区别的。力就是力量,力量的大小称为力度,力的产生源于筋肉的收缩;物理学称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方向大小和作用点三个特性。劲就是力气,力量;劲也指精神,情绪,兴趣,力只有解读力量一种词义。劲含有气和精神意识,劲物理学说上没有这个概念的,物理学对劲还没有研究出来,所以劲最好还是回到太极拳理来解释,劲就是意气的合一的产物,劲的产生是意识指导下的将肌肉放松,让气畅通运行的结果。有人说太极行拳多少也要用点力的,这又是一个误区,一个力是将肌肉收紧,一个劲是将肌肉放松,是两种完全相反的运动形式,所以说太极拳是用劲就不能不用力,用力就不是太极拳了,不能用力又用力,既要放松肌肉,又要收紧肌肉,这是自相矛盾的。
        形式上劲和力也是有很大区别的,外家拳的力是外力、拙力,大多为矢量的直线运动,只有一个作用点,这个作用点是不会四面变化的;一个力发出去就结束了,第二个力要重新发,两次发力之间有停顿,再者力是单纯的身体某一关节部位上的发力,与全身部位没有太大关联。“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劲也。”。而太极拳所讲的劲是“内劲”,是在意识指导下,周身松透的“松劲”,身体重力、肢体和内气下沉的“沉劲”,内气不断催生鼓荡的“恒劲、柔劲”,整体协调的“整劲”,柔极至刚的“刚劲、绷劲”,接地反弹的“反弹劲”,圆弧缠丝的“圆劲”,与对手接触的作用点是令对手捉摸不透,随意变化动态点的“活劲、灵劲”等。所以说,太极拳的劲和和我们平常的用力,和外家拳的用力无论内在的和外显的实力是天差地别的。
        我在《轻轻松松学太极》、《立身中正,全身松透》、《如何自测起势》《太极拳三大定力和科学》等文章里,不断的引用太极拳“用意用气不用力”这句格言,但是始终有人不理解,太极拳怎么能不用力?不用力怎么起势、怎么行拳、怎么推手呢?这些话其实很好解释的,只是你愿意不愿意接受的问题,太极拳理有很多反常规的独有的知识和哲理,“用意用气不用力”只是其中一个。
        在《太极拳理》、《十三势行功心解》等文章里,我们看不到太极拳可以用力的词句,只有强调不可以用力的词句。如《太极拳理》“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有力打无力”,这个力,《太极拳理》中以写得明明白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只有低手才会用力,太极拳舍己从人,不与争力,才能“四两拨千斤”。
        有人还是不明白,说四两也是力。这是一个对词汇理解的误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一羽、蝇虫有四两重吗,加了四两力还怎么听劲,不听劲就是不懂劲。所以说这四两不是力,而是意气合一的柔劲和绷劲,是形容高手舍己从人就可以用极轻极小劲就能制服对手的功夫。四两不是实数,是形容词,中国文字“力”和“劲”是通用的,我们读书要活,要理解意思,不要死扣字眼。《十三势行功心解》也强调“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没有说以力运身。运身就是行拳,用心(意)和气行拳,没有以力行拳。如果一定要坚持太极拳可以用力的,我也没有办法,“一层功夫一层景”。
        很多人问,不用力怎么能起势呢?这也难怪,很多关于起势的文章都这样说,其中不乏太极大师,“太极拳起势难的原因,在于起势前是没有动力源的”,这还是一个误区。太极拳论的第一句话,就是“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无极就是没有,包括没有用力。就是对这句话没有完全理解。没有注意到“动静之机:”是从起势前的站立就开始了,而不是起势才开始的,所以才会说“起势前是没有动力源的”,学者才会问,不用力怎么能起势呢?
        太极拳起势前的动力源很多,来源于起势前的站立,中正安舒和气沉丹田。中正安舒,人体重力才能传导到地面,这个“人体重力”就是动力源,物理学上称为势能。这个势能包括整体势能和肢体、躯干、头颅等分体势能。如在行拳中,肢体、躯干、头颅等动作的不断变化,就产生了不同的势能,是太极拳巧用势能来行拳是一个技巧。如起势的双手平举,是在意识指导下,放松行气的结果,不是用力的结果。通过腰肌放松,溜臀收腹,下沉坐实,身体后仰,百会上指,将手臂手臂如同撬杆一样提起的。而腰肌放松,溜臀收腹,下沉坐实,身体后仰,百会上指,这些动作是不需要用力的,再如垂肩沉肘能使前臂抬起也是这个道理,垂肩沉肘也是放松,也没有紧缩肌肉用力。
        所以拳理上说的“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和前面的“动静之机”是一个意思,这个“向前退后”是个广义的动态词,不是狭义的先后动作,如果是狭义的专用词汇,那么上下左右就不包括了吗。立身中正是一个纠正体姿的过程,全身松透,是一个放松的过程,都是动态,气沉丹田更不用说了。所以,起势前的站立就应该开始了。
        立身中正,全身松透,是传导于地面,这个人体重力就是动力源,应该得势,用现代物理学讲首先就是势能。除了势能,起势前的站立还有很多动力源。
        人体重力是一个动力源,人体重力的下沉对产生地面的反弹力又是一个动力源;气沉丹田,充盈鼓荡,更是一个源源不断的动力源;人体原有的先天之气更是理所当然的动力源,肌肉放松使经络畅通,便于行气,是动力通道的保证,所有这些都不是用力的能耗过程,而是一个能量积蓄的过程,起势和行拳就是在意识的指导下对这些动力源的应用。
        如起势左开腿首先是用意和气将右胯放松,人体重心移到右脚,右脚的地面反弹力传回右胯,和丹田的下沉之气产生合力,使左胯能充分放松,将左腿带出左移,达到左开腿的目的,用的是气和地面的反弹力,这个过程只有身体各部的放松协调,没有肌肉收缩的力。
        象屈膝和身体下沉之类的动作产生就更容易解释了,整个起势过程什么时候需要专门来用力,用力了一定是功夫未到家。
        起势可以做到不用力,行拳当然也能做到,以接下来的“野马分鬃”上身动作省略)。和左开腿相似,在意识的指导下,腰肌和右胯放松,腰微右转,使重力右移到右脚,右脚的地面反弹力传回右胯,和丹田的下沉之气产生合力,使左胯能充分放松,左胯根微内收,膝盖被提起,带动左脚跟离地,意识向左,身躯左转,右胯松沉下塌,左胯被丹田沉之气向前挤出,小腿被弹到前方(小腿路线为划狐步),脚跟落地,身躯边前移边下沉,重心落在左脚上。
        如上所述,野马分鬃的整个过程也未见有用力 ,其他拳式也是这个道理,用的是意、气,用的是人体的重力和地面反弹力的势能的借用,推手更是借用对方势能,或以偶借偶,或借力打力,或引进落空,将“动静之机”发挥到极点。
        太极拳是绵拳,是柔劲拳,是气功拳,是活桩,是意识拳,也有称意识体操,意气运动,就是和力沾不上边。太极功夫的高低,就是力去得越彻底,功夫越高,留的力越多,功夫越差,所以学太极拳也称学减法,就是减去你身上原有的力, “有气无力”用意气合一的柔劲来替代,脱胎换骨,柔极至刚。这个刚就是意气合一的劲,真正的“意气风发”的“刚劲有力”,所以,你不用担心太极大师没有力,此力非彼力也。
        意到气到基于松,意到哪,松到哪,气就到哪,练松就是练气,松极气至,练松就是练气的关键和诀窍。轻松的学拳,全身的松透,轻松的起势,轻松的行拳,轻松的推手,轻松的做人,轻松的做你想做的一切事情,放得下才能拿得起,“无为而无不为”这就是太极之道,太极真谛,你理解了,你可以身心双修了。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