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不偏不倚”就是“八面支撑,八不倚靠” 。我站在这里,前后左右上下,各个方向都要是满的,任何一个动作都要是很圆满的,自己做到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稳稳当当站在这儿,八不倚靠,不倚靠别的来支撑,守住自己的中,跟人推手也是一样,守住自己的中。“忽隐忽现”呢我们联系这个太极图来看,它的阴阳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它可以是纯阳,比如发劲的时候,全身集入一点,这一点就是阳中之阳,纯阳,也叫真阳。他进来了我空开,让他落空,这时我变成了纯阴,真阴。而中间这个过程是在阴和阳之间不断的转化。不是说是阴就是阴,是阳就是阳,这就叫“忽隐忽现” 始终是在动态之中。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沓。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这都是在说在别人进攻你的时候我们自己应该怎样做。我感觉到我左边重了,我左边就要虚开,我感到右边重,右边就要虚开。他的劲用在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不要,感觉到你的意用在我哪儿,我哪儿就不要。或者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哪儿重就哪儿没有” ,我感觉到哪儿有劲哪儿就没有了,他要哪儿我就给他哪儿,就是有一样东西不能给,那就是重心不给,也就是这个“中”是要守住的。这个原则、核心不能丢。然后呢其他地方随便你要,我给他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要守住自己的“中”,那么我这边给了,我另一边要反给过来,这样正好就是阴阳平衡。注意这里都没有说你怎么去攻击对方,实际上你反过来,换位思考,一下子就明白了。我要进攻我就是要去攻击他的重心,但是他也要变的,他也要左重左虚呀,在这个不断的变动之中,那就是功夫的高低问题了。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也是我守着自己的堂堂之阵,他往上我比他更高,他往下我比他更下。所谓“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神龙见首不见尾。注意这都是我们理想的状态。总之说穿了你要把你自己的身体练得比对方长,把自己的身体活开,筋骨关节拉开,也有一种说法呢就是你的“气口”比对方长。比如他追我,我一直退,退到底,但是我还是能够反过来,总之就比你长一点,实际上也不要长太多了,你就只比你面前站着的这个人,要攻占你地盘的这个人长一点就够了。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他来进攻我,我比他更长,他摸不到我的底。他退,那我要给他随进去,跟上去,他退不赢,就是让他感觉很“局促”的意思。这个时候实际上就是你的机会呀。我们的太老师李雅轩就说过,你不要一门心思去想着打别人,要让别人送到你嘴里,别人把肥肉喂到你嘴里,你才轻轻松松的把他咬了吃了。当然这是很理想的状态。以上都是教你把自己的身心调成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这个当然是很高的境界了。一根羽毛都不能加到你身上,就是说轻如鸿毛的劲都不能加到你身上,蝇虫都在你身上落不稳,这么小的力都要化掉。古人写书他有一定的文学性,我曾看到一本武术的杂志上一篇文章,说有个人回忆他师父生前的事,他看到他师父在坐着休息,一只苍蝇飞到脸上,他看到他师父脸上的皮肉动一动,那只苍蝇总是停不稳。这个你相信吗?这是故意的去套这句话,就没什么意思了。这本来是形容身上的感觉非常的灵敏,就是说你把自己调成这种状态以后,那么小的力量加到你身上你都知道,那大力就更容易转化了。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这个又是很高的了,《孙子兵法》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这里讲“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这个就更难了。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其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宗岳的这个《太极拳论》对我们练太极拳的人,要求太高啦!你用他这个理论上的高度去比一比自己,你都会觉得“我生也有涯” 啊。这个没办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这个技击术发展到清末民初的这个阶段,可以说达到了一个顶峰,就是把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应用到技击当中。在民国的时候,国家很重视太极拳,把它作为一个“强国、强身、强种” 的东西来推广,那个时候是人才济济,确实是后来由于“文革”的破坏,造成了大面积的断代。这个跟其它的传统文化一样的,都遭遇了断代的影响。好在藕断丝连,我们这些人呢只能是作一点算一点吧。我相信经过一些年的恢复,可能还是会产生一些很高的高手的。我们争取能够多做一点吧,这么高的要求!太极拳是深以测浅的,别人听劲比你高,他就是处处走在你前面,你就是处处被动。我们练什么东西都是想追求一种身心的娱悦,那最大的娱悦来自于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一种“妙觉”。如果能在拳架的修炼中,在双人的对练中能做出来一些就很不错了。实际上练太极心很累的,“心苦”!你说是练一般的拳吧,反正你能打人就行。你要是说你是练太极的吧,别人对你的要求就高,你不但要能做,还要做得很合理,这个就难了。我老师曾对我说:不要轻易对人说你是练太极的,否则难免被人瞧不起,外行吧会笑你怎么年纪轻轻的就学什么老头老太打的拳;内行吧,他会用《太极拳论》来对比你的所作所为,自然会认为你练的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