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王宗岳《太极拳论》讲座(一)——太极拳教学

发表于 2019-04-03 3145 次查看

        对于《太极拳论》的解释,各家各派都有,其中也有一些歧义,我呢只是以我现在的水平来给大家作一个破解。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这是一个总纲。在这里我给大家立一个关系,我们都知道老子的《道德经》里有一句话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实际上应该说“太极”这个词的来源,最早是在《易经》的《系辞·上传》的第十一章,里面有一句话叫作“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我们这个“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把它对应一下,这个(道)是无极,阴阳是二,这个 “一”就是太极了,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应该说这个“一”叫作易,上面这个无极叫作不易,我们这里所说的“无极”,无,无之极,无之前的,那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就是一切的根源。那么“无极”的特点呢,我们可以给它这几个字,就是“静、寂、定”,它跟“道”是相对应的,是不变,不易的,是一切的本源。
        那么“无极”生“太极”,那“太极”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们怎样来界定“太极”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事实上《太极拳论》全部是阐释我们练太极拳究竟要练成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们应该把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理调整成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就是调整成一种“太极的状态”。
        “太极的状态”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太极它是不是阴阳呢?它是阴阳之母,是它变出了生出了阴阳的,那么它的特点呢是“灵、通、变”,是处在不变、不易、不动和这个动(动了就变成阴阳了)之间的那个东西,在动与不动之间的那个临界的状态,它是刚好处在不动到动之间那个非常灵动的一种状态,它一开,一动它就生出阴阳,它一收一合就回归到无极,所以“太极”它是在没有和有之间的一种临界的状态。那它的特点呢是通达的,是要变的,是刚好要变和不变之间,是有灵性的一种状态,这就是“太极”。
        太极一动,就分阴阳,不动呢就回归到无极。所以太极它是在无和有之间,“道”和“二”之间。我们后面有一句“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那么太极的这种活泼的,临界的,非常有生命力的这种状态,一动就要分阴阳,就要生二,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那么这个“阴阳”的意思呢,我们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不是“非阴即阳,非阳即阴”的,而是一种非常灵动、非常活泼的,在阴和阳之间不断的转化,它也可能是“亦阴亦阳”,也可能是“非阴非阳”,阳要变成阴,阴要变成阳,这样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就是“三”,也就是“非阴非阳,亦阴亦阳”。
        如果我们来画一个图,那“道”就可以理解成这个样子(一个圈),没有,也就是无极图,就是一个圈来代表,实际上它是什么都没有。如果我们把阴阳来一个简单的二分法,一分为二,那么它应该是这个样子(一条直线分一个圈为阴阳各半),但是我们中国人的思维不是这样的,不是一分为二,一分为二就变成非阳即阴,非阴即阳,不是这样子的,那么我们关于阴阳的状态呢就是这样的(太极图)。太极是从这个(无极)到这个(阴阳)之间,一种变和不变之间的,它具有生命力,但是生命力还没有萌动,那么它一动就分阴阳。
        我们打拳时一开始就是那个无极桩,你一动就要分出阴阳来,一静就回归到无极。这是“道生一,一生二”,那么这个“三”就是中间那条线,它非阴亦非阳,你说它是阴,也是阳,它是在两可之间,我们中国历来的传统的思维方式都是这样的,不是说我们说这个人好,他就好得不得了,好上天,坏就该入地狱,它不是这样的。我们老师原来说过,一个人如果你把他的所有的优点都加起来,他就是亘古烁今的圣人,如果缺点全部集中起来,肯定应该判几年。我们可能是前几十年整个形成了一个非左即右,非右即左那种状态,我们太极的状态就是我们现在就要回归到我们中国人本来的那种思维方式,就是在阴和阳之间有一个非阴非阳,亦阴亦阳的状态。那么这个状态它是动态的,是随时在变的,也可以是纯阳,也可能是纯阴,也可以是在阴阳之间,它的中间这个(s线),我们可以叫它灰色地带吧,那么万事万物都是从这个阴阳的交互运动中产生的,这是我对太极图的这样一个理解。
        当然这有两个极点,极阳变成阴,极阴变成阳,这个我想大家都是很明白的了,我们就不多说。我们练太极拳,要把我们的身体调成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就是要调成这个很灵动的太极的状态。这个“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动静是由心,心一动,形就开,就分阴阳。那么心一静,就合,就归于无极。所以这句的理解是:动静是基于心,而开合是表现于形。动就分阴阳,静就合为无极,就是这样一种关系。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幻万端,而理唯一贯。”
        具体到我们的身体应该怎么样来作呢?无过,还有就是无不及。那么“过”在我们太极拳里有一个说法就是“顶”,过了就要犯顶;不及呢就要犯“丢”,就是你不能粘住对方,不要过也不要不及,就是要跟对方保持沾粘。
        随曲就伸的随曲,就是说对方进来了,我随他,为什么我们要放松?放松了,他的劲来了,我就可以顺着他的劲走;就伸呢,就是他走了我要跟得上去,这是就伸。沾、粘、连、随。这个“沾”字就是不过,这个“粘”就是不要“不及”,不要脱离开了,或者我们可以把这个不过理解成不抗,对方来了我不抗。这个无“不及”呢就是不要离开,不抗不离,这是沾粘。那么随曲就是随对方,他怎么来我跟着怎么走,这是连,他要走我就给他随上去,这是随,随曲就伸就这样理解。无过不及,不丢不顶,不将不迎,不卑不亢,都是这个意思。实际上就是要守一个“中道”。
        “人刚我柔”刚就是他进攻我的时候,他的劲出来了,我就要柔化。你如果是硬碰硬,你要这样去碰一下,那肯定是哪个力大,哪个就碰得赢。所以我们太极拳就不会说我们来比一下看哪个拳头硬,不作这个事情的。他是刚来我就是要柔化,用我们的术语来说就是“走”“走化”,用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的这个沾粘的功夫去避开他的劲。然后达到“我顺人背” 的状态。他这个刚劲过来,我就给他化开,化开过后呢,他就背了,他的侧翼就亮给我了,他就处在一种“背势”,我就处在一种“顺势”,我们在推手过程中都是要怎么去把对方的劲给他化掉,让自己处在一种顺势让对手处在一种背势,这个就称为沾。那么他来了,我走化,然后呢给他沾住,我的身体很泰然感到很舒服,而他的身体就感到不舒服,成为背势,随时可能被打出去。
        “我顺人背”是我们在推手中要去捕捉和创造的一种状态,要避开对手的强烈的进攻,同时我攻击他的侧冀,我自己要摆得很顺。他如果是堂堂之阵,孙子兵法里讲的“勿击堂堂之阵” ,他是堂堂之阵而我去攻击他就是“其下攻城”,是一种下策。我放他进来,让过他攻击的锋,而攻击他的侧冀,这是太极拳的基本的思想,达到我顺人背的这种状态。
        大家注意,在这个太极拳论里他没有说怎么打人,他整篇里都没有说怎么打人。而是教你怎样保持这种顺的状态,让他背,他背了,那打不打在你,后面的每一句都是告诉你要怎么作,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而不是说你要怎么样去打人。很多人都会问太极拳打不打人,那我问你为什么要打人?这个要看情况,看对象。杨露禅刚到北京的时候有一个故事,说是那个请他去的,一看他是瘦瘦小小的,其貌不扬,穿的土布衣服,很朴素,心中不免有点瞧不起他,摆的宴席呢也很一般,那个人家里边呢有几十个骠师,很有功夫,吃饭的时候呢就用一种很挑衅的语言就问太极拳打不打人,杨露禅就说:铜人不打,铁人不打,木头做的人不打,其余的不论。那别人就问我们这最好的骠师可不可以试一下,这种情况就不同了,杨露禅那种情况是人家请他去教拳的,那别人要挑衅那你肯定得应,那个人全力的一拳攻击他,他只是轻描淡写的几个指头一接,避开他进攻的这个劲头,攻击他的侧冀,就打了一丈多远,这是有记载的,马上,别人就换成了满汉全席,前倨后恭。杨露禅到北京,他把这个太极拳带到了社会上,后来叫“杨无敌”,实际上是靠功夫打出来的。当然这个是我们祖师爷的功夫了得,我们呢就尽力的去追求吧。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