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被称为内家拳,内家拳练的东西应隐于内,而不是显于外。显于外的是形体动作,隐于内的是神、意、气。内家拳是以修炼神、意、气为主的拳术,内家拳既然也叫拳,就必然有形体动作和招式,在内家拳的修炼中形体动作和招式是为修炼神、意、气服务的,二者的主、从关系,不能本末倒置。既然形体动作是为修炼神、意、气服务的,那么,形体动作就必须符合修炼神、意、气的要求。这是内家拳的调身要求区别于外家拳和其他运动的原因。
要想练好太极拳,就必须练以神、意、气为主的内功,要练好内功首先从形体动作上就要符合练内功的要求。
现在练太极拳的人很多,先不说练者隐于内的东西有多少,只从显于外的形体动作上看,真正符合太极拳要求的也不多。甚至很多教太极拳的老师,其本身最基本的太极拳身形要求都没有做对,他们做的动作是太极拳的动作,但身体各部的要求却是外家拳的要求。看起来动作很漂亮,但太极拳内里的东西却没有。有些在电视里教太极拳的老师也是如此,还有很多在武术比赛上得过太极拳奖牌的也不例外。究其原因,他们只学了太极拳的动作招式,没有学到内里的东西,把太极拳当作外家拳来学、来练,也没有真正下苦功夫按太极拳的要求去纠正原来的习惯。这些人学完后又去教人,他们教出来的学生后来再去教人,就形成了现在太极拳的局面。另外,造成这种局面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太极拳本身在传承上的保守隐秘所致,太极拳历来各派得真传者都代不数人。太极拳本身就十分深奥隐秘,你毫不保留地真心教都很难学会,何况你十分保守地教呢?
在太极拳的教学中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很多人教太极拳教的就是形体动作。一上来就教动作,从第一个动作教到最后一个动作。动作教完了,太极拳就算教完了,只要动作教对了,就算教好了。
学太极拳的人练的也是形体动作,只要动作练对了,就算练好了。每次练太极拳,从第一个动作练到最后一个动作,就算把拳练完了。这种现象,它的好处是太极拳很容易就得到了普及,而它的坏处则是把太极内家拳变成了太极外形操,这样练太极拳体会不到太极拳内里的东西,也不可能达到练太极拳应有的效果。
太极拳既然叫内家拳,练太极拳就必须从内功练起,无论从形体上,还是从精神、意念和呼吸上都要符合练内功的要求。
太极拳的内功应该从预备式入手。预备式,顾名思义就是做好练太极拳的各种准备。做什么准备呢?做好精神、意念、呼吸和形体上的准备。怎么准备,这就是太极拳预备式的练法,也是太极拳里太极内功桩架的练法。所以,练太极拳首先要练好太极内功桩架。练不好太极内功桩架,就做不好练太极拳的准备。做不好练太极拳的准备,就练不好太极拳。因此,太极内功桩架是太极拳最基本的内功功法,也是练太极拳最初级的基础。
初学者练习太极拳架时最基本的要求是身体各部要符合太极内功桩架的要求。如果能达到这个最基本的要求,一般练习太极拳1到3个月就能练出内气。随着练拳时日的增加,内气会越来越强。这时,无论练太极内功桩架还是按要求练习拳架都会感到腰腹发热,周身暖气四达,口中唾液增多,达到“周身暖融融,满口金汁液”的效果。这只是按太极拳的最初级要求练习太极拳达到的最基本效果。以后随着内功层次的不断深入学习,练拳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练拳效果也会不断增加。练习太极拳主要不在动作、招式,同样的拳架随着内功层次的不断学习和提高,练习的要求也不一样,练出的效果自然也就不同。
太极拳内功的练习非常强调基础和层次。太极内功桩架是最基础的内功,太极内功桩架练好了才能练习下一个层次的内功,同时练习拳架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内功和拳架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层次的内功对练习拳架有一个层次的要求。所以,要想练好太极拳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要好高骛远,更不要只图外表的动作表象。往往没有任何基础的人学习太极拳能够踏下心来、认真按要求去练。而练过其他太极拳或有其他武术基础的人往往不能脚踏实地,总想越过基础,直奔高级。学习时总带有以前的习惯,注重动作、招法,而忽视内里。学到最后往往不如没有任何基础的人练的好。
现在无论教太极拳的还是练太极拳的,总是喜欢讲太极阴阳平衡。其实很多人虽然天天讲,但连太极拳最基本的阴阳都没搞清楚。什么是太极拳最基本的阴阳呢?显于外的形体动作是太极拳最基本的“阳”,隐于内的内功修炼是太极拳最基本的“阴”。如果练太极拳只练形体动作而不练内功,就只有“阳”,没有“阴”,只有“表”,没有“内”,永远达不到太极拳里面真正的阴阳平衡。因此,练太极拳必须练内功。希望那些只练外表动作的太极拳练习者从内功练起,把太极拳真正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