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太极拳中的几组矛盾(二)——太极拳教学

发表于 2019-01-11 3210 次查看

        (四)外形与内在

        太极拳的外形与内在是既存在着形如其内,同时又是存在着许多形内相反,还存在许多形形相反的。比如对于弓步状态,许多人都认为前弓脚承担较多的体重因此为实,后蹬脚承担较少的体重因此为虚,太极拳这种情况是确实存在的。但是,太极拳弓步绝大部分时间却是后蹬脚承担较多的体重因此为实,前弓脚承担较少的体重因此为虚的。

        还有虚步变为弓步躯干虽然往前移动,然而躯干往前移动过程的始终却必须是始终往后撑的。不仅躯干前移必有后撑,而且躯干后移必有前撑、躯干左移必有右撑、躯干右移必有左撑,这些都是内外相反的。

        还有虽然太极拳存在躯干往右转动手臂被往右带动这种如同货郎鼓转动带动绳珠的情况,但许多情况下,却是躯干往右转动手臂被往左带动、躯干往左转动手臂被往右带动这样形形相反的情况。

        还有手臂与躯干,虽然太极拳有手臂与躯干同向移动的情况,但很多情况下却是手臂前移躯干后撑的等等等等。

        这种反应古代拳谱表述为“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等,其中有许多是违反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与正向思维,使得许多人难以理解的。学习太极拳就必须改变人的这种本能与冲破这种正向思维,不然的话,要学会太极拳也是不可能的。

        (五)有根与无根

        有根与无根自然是相反的,然而太极拳却要求两者必须是合一的。

        所谓“有根”是形容站立十分稳固,古代拳谱的“五指抓地”、“沉着”就反映了“有根”。近代有的太极拳家如郑曼青先生则表述为“欲将足心贴地,进而则欲足陷入地……则我之足已有根矣”,甚至有的太极拳家称之为足似“入地三尺”。

        足有根的程度反映了站立沉稳的程度,对于任何武术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如果站立不能沉稳,怎么能够有效攻击别人与保护自己呢?

        然而,任何武术移步轻灵也是性命攸关的重要。有的人练武术,沉稳有余、轻灵不足,其它功力再强大、技巧再好也容易挨打败北。所以太极拳古代拳谱尤其强调要“举动轻灵”,如果不能举动轻灵那就是古代拳谱所谓的“双重之病”了。

        太极拳要求有根与无根合一就是要求“沉着”与“轻灵”必须是同时的。打个比方,虚步变为弓步过程的始终,既必须站立十分沉稳,同时又必须两脚随时都可以轻灵地提起。许多人都无法这样,那就是双重了,太极拳就难以学会了;其实弓步只要能够步幅合适、体重始终由后脚支承、前胯内收等,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这种情况就是以一脚之沉保证另一脚之轻灵,也就是太极拳的轻灵是必须以沉着为基础的。因为如果一脚的移动没有另一脚的沉着是无法轻灵的。而太极拳的沉着又是有赖于轻灵的。因为太极拳的沉着不仅仅是依靠体重与技巧,主要还是要使得别人难以将攻击力作用到自己的身体重心,这就需要依靠另一脚的轻灵。

        所以,太极拳的沉着与轻灵是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如果认为既有根又无根是不可能的,太极拳自然是不可能真正学会的。有的人以为太极拳是无根而不能有根,以为手臂完全被躯干带动、全身动作就如同是水浪的动态就是太极拳,其实是将太极拳的灵魂“随人而动”完全摒弃了,这样的拳是根本不能认为是太极拳的。

        太极拳的矛盾还可以举出很多,如太极拳的掤劲对于别人的攻击是既不顶抗又有阻力的,如果不是这样,如现代有的名家所说的对于太极拳家“掌扶,便有掌大的极空极松,什么也摸不着的空松区域。用力或是想用力按,这块掌大面积立即变得坚刚无比”,这“坚刚无比”其实就是顶抗无比,那就是将古代拳谱的“进之则愈长”否定了。

        而这种所谓“摸到哪儿哪儿空,什么也摸不着”又将阻力否定,那就根本谈不上随人而动与借人之力的掤劲了。那么这样的太极拳高人其实根本不是太极拳功夫的表现了。

        又如太极拳手臂往往既与人接触很轻,在别人没有觉察的情况下贴实对方,然而手臂又是沉重的,其实,手臂接触很轻与沉重都是放松的表现,这很轻与沉重也是相反相成的。

        又比如太极拳手臂的活动轨迹往往表现为圆弧,但手腕对于身体某部位却始终是表现为直线往返移动的,这圆弧与直线也是相反相成的。

        太极拳的所谓“引进”与“落空”也是如此,使得别人的攻击往自己身躯外落空是必须依赖于使得别人的攻击往自己身躯正中引进的,所以“引进”与“落空”也是相反相成的。

        再如太极拳的攻击与化解也是如此,太极拳的任何瞬间是可以既化解又攻击的,攻击与化解也是相反相成的。

        还有太极拳既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动无有不动的,同时又是难以牵动的;既是上下相随全身节节连带的,又是全身似乎节节脱开的;既是竖起往上的,又是沉坠往下的;既是开展往外的,又是紧凑合拢的;既是反映为柔的,又是反映为刚的都是相反相成。还有太极拳所谓的“神内敛”与“用意”,太极拳的“神内敛”与“用意”必须是同时存在的,不然就不是太极拳。太极拳之所以有令人神往的养生健身效果与匪夷所思的武术效果,“神内敛”是十分重要的核心关键。而“神内敛”就是无思无虑,这种情况也可以称为“用真意”,因为古人所谓的“真意”就是无思无虑。太极拳所谓的“用意”就必然是包括了“用真意”的。也就是说“神内敛”与“用真意”其实是一回事。但太极拳的“用意”对于初学者而言还指记忆、体验、检查、思悟等等思维意识,这思维意识的“用意”与“神内敛”是相反矛盾的。

        太极拳的这些矛盾有的会表现为时彼时此,如所谓的“极柔软”的化解与“极坚刚”的发劲就是会忽彼忽此的;然而,这些矛盾都是同时共存的,如“动手”与“不动手”等等,即使是“极坚刚”的发劲也必然是以“极柔软”放松的肢体作为载体的,也是同时共存的。

        太极拳处处矛盾的情况不能以诡辩相对主义所谓“白马即黑马”这样的错误理论理解为无所谓彼无所谓此。比如有人说“太极拳无所谓沉无所谓浮,沉就是浮,浮就是沉”,这种说法就是诡辩相对主义十分错误的。这是因为太极拳每一矛盾的彼此都是有明白无误判断标准的。

        比如“不动手”就是手臂放松、不用力、毫无主动、被动、无所为的等等,有丝毫违反就不是“不动手”了;“动手”就是手臂在空间发生位置的移动或者转动,如果毫无这样的情况就不是“动手”;但太极拳同一手臂的“不动手”与“动手”确确实实又是同时的等等等等。

        太极拳的这许多矛盾都有学习锻炼的难度,难度当然也是有大有小的。而要真正学习、继承、传承太极拳,这些难度就都必须一一克服,克服的关键,或者说打开太极拳一道道关隘大门的金钥匙就是放松、不用力的“不动手”。

        总而言之,太极拳的最难、消除太极拳之最难的方法,也就是太极拳的总规律,就是“反也者,道之动也”。这“反也者”的能够认识、能够同时掌握也就是王宗岳所说的“须知阴阳”与“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能够这样了,太极拳的最难也就消除了,就如王宗岳所说的从此就能够“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而使得太极拳“愈练愈精”了。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