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修炼太极拳务须“懂劲”——太极拳自学教程

发表于 2018-12-24 3080 次查看

        太极拳论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可见“懂劲”承前启后,至关重要。修炼太极拳要务须“懂劲”。

        “懂劲”首先要从拳架中修炼知己之“劲”,再从推手体验知彼之“劲”。陈鑫拳论云,“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髓,外达于肌肤,是一股劲,非有几股劲也。”这股“劲”就是在拳架与推手习练中,入静,放松,气沉丹田,敛气入骨,丹田内转内气鼓荡,以意行气以气催形,在体内积功日久形成的一个整体运作之松柔劲、蛹动劲、内贯劲,一种节节贯穿的松活弹抖劲(陈式拳又名之为缠丝劲),一股周身一家的整体劲。这种周身一家的整体劲,具体讲是:

        神形合一的意念劲。

        太极拳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要求在“意念”指导下内气鼓荡、出肾入肾,催动拳势或如日丽风和行云流水,或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或如搏兔之鹘起于九皋,或如捕鼠之猫专注一处。这种“意念”非通常所指的意念、意识、思维、思路,而是一种意气力精气神完整合一的功力超常魅力超常的“太极意”,在太极内功中居于统领位置的一个重要元素。

        松腰松胯的丹田内转劲。

        太极拳以丹田为周身劲力源泉,要求通过外形拳架的“着熟”带动松腰松胯、丹田内转丹田做功,两胯在行拳中走立体横∞字;达到一定量的积累之后实现以内带外以气催形,内气鼓荡气敛入骨,腰不动手不发、内不动外不发。太极拳真正意义上的强身健体功能也就在于她的丹田做功。

        出肾入肾的内气鼓荡劲。

        太极拳强调“练的就是一口气”。这口“气”须气沉丹田丹田鼓荡,再而“出肾入肾”,以使之“积精累气”、“积气归神”,凝聚的体能量升华成为太极内功的高能物质。陈鑫拳论指出,“周身元气皆出肾,肾水足则气自壮”;“命门者,肾也,中气之所由来也,动则出,静则入……出肾入肾是真诀”。传统陈式拳不仅注重长呼短吸、气随手出、呼出肺腑浊气而使真气下沉丹田,催动腹内气息鼓荡起来;亦很注重静入动出,气运命门时时后撑,在脊椎上领下沉对拉拔长中作气机调节。这种注重丹田内气鼓荡,注重出肾入肾的内气修炼,充分吸纳了传统气功的修炼方式并在拳术中加以发展,科学地解决了行拳与气机运化的矛盾。久之行拳时腹内如有温水摩荡,时有鸣声悦耳;行拳后口津泉涌,口齿生香,神清气爽,体舒心怡,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至柔至刚的刚柔相济劲。

        太极拳要求由松至柔、由柔至刚,至柔至刚刚柔相济。放松是太极拳的一个“核心技术”,是需要练一辈子悟一辈子的基础功夫。修炼放松要意念入静放松,心平气和,不要有拘紧、急躁、慌惶、忧伤等等不良情绪。要放轻手感,能轻才能松。手臂运劲要“轻如杨花”,“轻若鸿毛”,轻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要松开两肩两胯四大块。每招每式每个动作都要注意沉肩坠肘,要以松腰松胯来带每一个劲力。要在慢频率运劲中体验放轻放松。在慢频率中平静心态,放松关节,使丹田内气从容鼓荡、从容凝聚而“积柔成刚”。要从推手中体验松柔而沾连粘随。

        劲走圆弧螺旋的缠绕折叠劲。

        拳谚说,“要想打好拳、要把圈划圆”。拳论云,“太极拳,缠丝法也。”“不懂折叠枉徒劳”。这些拳论或拳谚都很好地概括了太极拳的非圆即弧、缠绕折叠、螺旋运劲的特点。太极拳不仅运劲非圆即弧,往复折叠,劲走螺旋,绝无直来直去的抽扯之形;定式造型也要求处处掤圆,非圆即弧。而且“意念”也要圆,气势也要圆,要整体如同一个气势饱满的圆球。所发的劲力要象出膛子弹,既有它前进的抛物线路,尤有旋转前进的螺旋线路。

        八面支撑的对称平衡劲。

        大家熟知的太极图,中以一条S线把大圆分成了两枚对立、对等的阴阳鱼,昭示了太极拳必须阴阳相济、阴阳对称、阴阳平衡的规则乃至规律。“阴阳相济,方为懂劲。”阴阳相济就是“阴”与“阳”既对等、对立、对称、平衡,又互根、互补、互济、互孕。其中对称、平衡,是“阴阳相济”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法则之一。形之于拳架,就是手法、步法、身法的对称、平衡,内气、内劲的对称、平衡。这是太极拳必须无条件遵循且需练一辈子悟一辈子的拳理拳法要旨。

        不丢不顶的沾连粘随劲。

        通过推手锻炼肌肤感触的灵敏度,体会听劲懂劲,“沾连粘随,会神聚精……不遮不架,不顶不延,不软不硬,不脱不沾……有经有权,宜轻则轻;斟酌无偏,宜重则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