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练太极拳的人很多,太极拳的真正功夫是怎样练成的?其练习步骤为何?这些都是练习者急待解决的问题。
太极拳的形
初练太极拳动作缓慢,这是它的形,不是它的法.太极拳法是刚柔相济,牢而有根.外形虽然柔和却坚韧有劲,不是轻飘无根,如萍浮水面.用太极拳御敌,只有缓慢的形而无刚捷的法,那就是一种挨打的玩艺.所以对太极拳的形,法,功,等含义,学者如能分辨清楚,才算进入了太极拳的门径.
开始练习太极拳应从腰腿基本功和太极桩功学起,有一定基础的再学太极之型,把软绵绵的毫不着力的太极拳十三势外形练好,练准确,要想练出真功夫,还必须追求太极之法.
太极拳讲究“四两拨千斤”的技术,如果学者连四两劲也没有,别说千斤,就是百斤也破不了,杨班侯曾说,“练成千斤里,只须四两功”,说明太极拳术是以精绝功劲为根基的。
学好太极拳之形以后,再经过练习摸劲,就会觉得自己双臂沉重,有点劲儿,但是这股劲只是身体强健的表现,还不足以应敌。如遇臂力强大的对手,要想化解对方的攻势还不可能,更别说打倒对方。这就需要进一步追求太极之法,研究其应用技术,增加自己的劲力。这时的练法要一改以前的柔绵缓慢的练法,应练习太极拳快架和炮锤,由柔变刚,以悟太极拳所寓刚柔之法。前辈名家杨班侯先生在练习太极拳快架四隅锤时,四锤听起来是一个声音,使人目不暇顾{椐(永年县志)记载}。前人练习的方法是将太极拳的拳式拆开来练习,一式练好,再练一式,能柔能刚,可疾可慢,知道用法变化,直到把太极拳全部拳式练完,式式有劲,式式能用,然后再练散手对打,推手,大捋,并由本门师傅亲自喂劲,挨打吃苦,要费几年时间才可收获太极之法,才能够刚柔相济,实际运用。
太极拳的法
如果说,太极拳练的是气,并不是力,气是从柔练出来的,所谓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这实在是片面之谈。须知,太极拳练气,是最后的功夫,所谓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精就是精力,也就是劲力,如无一股劲力做本钱,凭什么东西去化气,化神呢?练气和养气二者不同,练气必须先有气为本钱,而后可练。养气就不同,老弱的人,均可以养,养气就从无气养蓄到有气。学习太极之形,就是养气,以作为练气的本钱。单靠柔慢的太极之形,是养不出足以供锻炼的气,至多就是身体略强壮些,所以必须再求太极之法,以直接增力,间接增气,气和力本来就是分不开的,所以才叫气力或力气。力是聚于筋肉之间,故称体力,气藏于血液之中,所以叫做血气。因此气和力是分不开的,如无气,力难使得出,如无力则气无凭籍,无力之气是不可以攻击强敌的。气离不开力,力也离不开气,有力的气才可以使用,才够做为练气的本钱,气和力结合叫做“劲”,是太极拳术中最不可少的。武禹襄氏《太极拳解》中讲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学者不可误解它的意思是以极柔软的练法,就可达到极坚刚的地步。所以练习太极拳应该是刚柔相济,这是最合科学原理的。
拳论上说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是说先练太极之形,柔绵摸劲,然后再学太极之法,融会太极拳快架和炮锤这刚劲,最后达到刚柔相济。如果印证一下练习太极拳“先求开展,后求紧凑”的说法,便会更加清楚。开展就是把身势放松,是太极之形,属柔;紧凑就是把劲力集中,是太极之法,已寓刚意。此即前人说的练拳先求开展以舒筋骨,后求紧凑以求内劲。能柔能刚,刚柔相济,然后才周密完善而可实用。
太极之功,是登峰造级,进入神化境界的功夫。这种功夫,浅一点地说,就是研究人体内部呼吸的方法,统称内功。
太极拳由太极之形和学习摸劲练起,经过领悟太极之法,浑身充满劲力,这时就需要开始进入太极内功的练习。练习太极拳内功和太极拳小架,练时要柔绵而毫不着力,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籍后天之身体,依太极之外形,蠕蠕而动,虽动犹静,赖一呼一吸之功,起导引作用,将已身充沛之精力,锻炼而化为气,混入血液之中,通透整个身体,使人感觉肉体似乎融化,一身只是气,这种境界就是所谓的“无形无象,全身透空”。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到了这种境界,只觉得浑身舒服,精神百倍,血液周身循环,一时松弛,一时紧张,这便是气遍身躯不少滞,这种感觉只有过来人才会知道。然后化气为神,练神还需,进入虚无的神化境界,一身充满精气神,锻炼融合为一,人体各种组织如神经,筋肉,内脏,血管,呼吸器官等,均达到最强健的地步,这是一举手一投足看似柔绵无力,实则无坚不催,功劲似有若无,形影飘忽不测,已臻太极拳的大乘功夫。
据此可知,学者仅得太极之形,只是小乘功夫,可健身驱病,一生受用不尽。如再得太极之法,就是中乘功夫,便可克敌制胜,防身自卫。如最后能得太极之功,那就是大乘功夫了,可造就一个金刚罗汉体,神妙不可思仪。
太极拳的功
传统杨式太极拳杨班侯系列太极拳的特点
杨班侯的太极拳架系列包括,大架,中架,小架,快架,提腿架,炮锤和撩挎八卦掌,32短打,散手,推手,大捋,太极桩功,太极球,太极内功及刀,剑,枪等传统套路。欲将班侯系列拳架学好,必须从基本功开始,世人多以为太极拳无基本功练法,其实,这是对太极拳的误解或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前辈练习太极拳,无不先练“太极桩功”,“无极桩”,“马步桩”,“川步桩”,蹬腿,踩腿等基本功法,先使腰腿稳实有力,达到前进,后退,闪避,升降,随心所欲,此后方可练习太极拳架。杨班侯拳诀中写道“练就千斤力,只费四两功,”是说在与敌交战中,本身必须具备千斤的力量,但是只用四两之力即可破敌,如果敌方以巨力袭来,我先用圈环法滑去来力,使他失去重心,此时吾只以四两劲即可拨动千斤力。倘若四两之力破敌不能成功,尚有千斤之力在后接应。这充分说明,没有基本功法是不行的,只有练出浑厚的,由刚有柔的内劲才能应敌,所以开始应先练基本功法,以增长本身的内力,当练至腰腿一致,内外合一,进退闪避,左右旋转皆可随心所欲时,再开始练习拳架。
中架,类似目前流行的杨澄浦的拳架,永年人称之为杨氏老架,班侯架(非杨澄浦的定型架,姿势高低与动作幅度适中,弓步坐腿,膝盖不过足尖,速度较慢,每遍约16分钟练完,初学者必须从中架开始,在手眼法步皆能合度的基础上,做到圆活连贯,上下相随由松入柔,运柔入刚,渐至轻灵不浮,沉稳不僵,加之推手练习,可收相当功效,此架,体用兼备,老幼皆宜,尤以健身效果显著。
快架,是在中架具有相当功夫时,为增长武功而深入练习的拳架,其名称和顺序与中架相似。特点是速度快,姿势低,步子比中架大,全套拳架要在三分钟内练完,故称快架子。
该架在姿势与技术功效上与中架有明显的区别,弓步坐腿时,膝盖一般要超过足尖,大腿基本平行地面或者臀部再低些,上步时,身体不可起伏,足稍微向外侧至身前,以前足大脚趾尖着地,转身摆莲和其它转身动作均为扫膛腿,在演练速度上,除整体速度较快之外,很多的定式动作要发力,很多动作均含有上,中,下三个部位的打法。杨班侯在打快架的四隅锤时,四锤听起来是一个声音,使人目不暇顾,(据永年县志记载),其技击意义多为直取,但非少林之刚直,内中仍然有化,拿,发之程序,直中有曲又圈,刚中有柔,劲不可断,正所谓据有“直圈”“含圈之意”此架难度较大,长劲较快,使用性强,即使中架功底较好,初学也难以较快适应,必须先分段练习,随着功底的增长,渐至一气呵成。
大架,是在练习快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功力的拳架,练习该架,必须在能够一气打好快架的基础上方可习练,其特点与快架相近,但比快架更低,而速度慢,要求 12分钟打完全套拳架,因其步子和动作幅度大,故称大架,它与快架皆属低架,而练法有差别,其弓步坐腿,臀部低于膝,因此可在方桌底下或者凳子底下穿越,其难度与功效,不言而喻。练习大架能将周身筋骨全部拉开,使周身气血畅通无阻,节节贯串,才能作到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适合青少年练习,由于重心较低,腿部用力较大,但还要漫步如猫行,身要灵,最为吃功夫是一种由易到难的练法,待日久功深才能在实战的千变万化中,遇高随高,遇低随低,奇正相生,来回变化,身法自然,随心所欲,一身轻灵。
提腿拳架,是在练习腿功和桩功的架子,其练法与中架子相似,但每个动作都要将一条腿收回,屈膝提起,膝与肋同高,一腿着地,然后当实腿下蹲时,再将提起之仆步伸出,身体保持尾闾中正,含胸拔背,不可前俯后仰,从而增加了练习的难度,在技击上,每次提腿中,均含有蹬,踹,踢,挑,踩,挫等腿法,以达到腿手并用的目的。
炮锤和撩挎八卦掌是锻炼刚劲,螺旋劲,增强爆发力的拳式,所谓“棉里藏针,”即刚柔不可偏废,刚中寓柔,柔中有刚,须臾不可分离其真髓在于虚实互换,回旋倚侧,奇正相生,足随手运,周身弓满,以螺旋劲作为核心,在中气贯足之下,达到柔褵螺旋拧裹中,显出风快脆的形象,炮锤中的刚,快,脆劲和震结合腹式逆呼吸,是增强体质,健全内脏功能提高技击质量的必经之路。
小架,使在练习大架,中架,快架,提腿架,炮锤之后更高层次的练习拳架,特点是姿势高速度慢,动作幅度小,故称小架子,亦属高架,小架可在方桌上面演练,正所谓“拳打蜗牛之地”,整套拳架约三十分钟练完,两手常似抱球运转,不带发劲,从表面看,似乎回到比中架更慢,更高的状态,然其内涵却有了质的飞跃,功力已就,技法娴熟,由此进入气功阶段,真正将阴阳,刚柔,虚实,动静,高低,内外,蓄发和使用合为一体,乃至无形无象,全身透空,萧静自然之境,架子随小,仍可巩固与加深厚原有功力,而健身功效更属上乘,由大到小,由开展到紧凑,心机入妙,终归于此乃小中寓大,无中寓有之理,为太极小架之真谛所在。
以上杨班侯系列拳架,充分体现了太极拳的“拧裹”,“钻翻”,“螺旋”,“崩炸”,
惊弹”,“抖擞”。六合劲的特点,使拳式在身法,步法,前进,后退,闪避,上下,回旋,以倚侧,倚正等多方位,多侧面皆得到锻炼,从而作到内外合一,浑然一体,随心所欲,在应敌之千变万化中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