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怎样认识太极拳之虚实(二):为什么要分虚实——太极拳自学教程

发表于 2018-09-15 3716 次查看

        二.为什么要分虚实
        王宗岳歌诀中有“虚实宜分清楚”之语,太极拳为什么要分虚实?从上述可知虚实的本质是阴阳,而阴阳的根本离不开阴阳相济、消长和转化,所以,分虚实的原因也离不开虚实相济、虚实消长和虚实转化。

        ﹙一﹚虚实相济
        虚实相济是阴阳相济的一种形式,阴阳相济是事物存在的根本,阴阳平秘是其核心内容,阴阳平秘就是阴阳维持平衡。中医的根本就是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如《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人体只有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体况。人体这样,世界万事万物都是这样,太极拳也是这样,太极拳必须分虚实的根本就是为了维持虚实平衡。杨班侯拳诀《虚实诀》中有一句话:“虚实自有实虚在”说的就是要平衡虚实。这句话中“虚实”的“虚”和“实虚”的“实”都是古汉语的使动词,“虚实”的意思就是要使实的变虚;“实虚”的意思就是要使虚的变实,这样虚实就平衡了。就象在一个地方各处气体浓度不一样,也即气体各处有虚实,气体必然要从浓度高处向浓度低处扩散,气体浓度低处必然会容纳从浓度高处扩散来的气体,这也是一种“虚实实虚”的现象。这种现象,《内经•灵枢•痈疽》称为“从虚去实,从实去虚”,《灵枢•官能》称为“补虚泻实”。
        “补虚泻实”这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治则和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法则,也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法则,《柔克斋太极传心录》记载叶大密先生就明确指出:“针灸有迎泻随补之法,太极推手亦然”,叶还将推手之法总结为“逢虚必补,逢实必泻,平补平泻”等。以太极拳上步为例,如以“动”为参照,则动脚为实,静脚为虚,根据“虚实实虚”也即“泻实补虚”法则,虚的静脚宜实(补),所以承担躯体重量;实的动脚宜虚(泻),所以不承担躯体重量;这样两脚的虚实就平衡了,上步也就达到了轻灵。如以“承担体重”为参照,则动脚为虚,静脚为实,虚的动脚宜实(补)就承担攻击任务,而实的静脚宜虚(泻)就不承担攻击任务。再以上步前脚落地至成弓步作虚实分析,前脚落地后,后脚蹬地,躯体前移,对体重的承担前脚增而后脚减,以“承担体重”为参照,前脚由虚变实,后脚由实变虚,根据“虚实实虚”法则,变虚的后脚宜实(补),所以要用蹬力来承担体重,躯体如坐在后腿之上前移,所以后脚是实际体重的承担脚;变实的前脚宜虚(泻),所以不应主动拖带着躯体向前弓膝,即前弓脚不应承担体重,这样既有利于减轻前脚膝关节的负担,防止膝关节损伤,而且因为前脚是向前撑的,对身体重心的前移有阻尼作用,前脚因不承担体重还随时都可离地提起向前跃跨,既可防止对方顺手牵羊地拖捋,又可进步实施攻击;外形上虽前脚变实、后脚变虚,实质上前脚为虚后脚为实,这就是董英杰先生在《太极拳释义》中所说的“须分虚实时,多数前足可虚,后足为实”。这一要领也可用郑曼青先生《郑子太极十三篇•体用歌》中的“足欲向前先挫后”这句话来概括,无论对于上步还是向前移身这句话都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
        如以手臂为例,以“主要攻击”为参照,在野马分鬃拳式中两手一左一右方向相反、一手上挒为实宜虚﹙泻﹚,一手下采为虚宜实﹙补﹚,所以,全身劲力发泄在上挒一手即泻,下采一手不发泄劲力为补,两手虚实就平衡了,外挒一手就感到顺遂得力,如果没有虚手协同配合,挒手就会感到别扭和不得力,身体重心就会感到不稳定,这也就是杨班侯拳诀《十八在诀》中“挒在两肱”之意。
        再以揽雀尾按为例,以“攻击”为参照,两手前按为实宜虚(泻),身体后撑(即“挫后”,也包括了“命门后突” )为虚宜实(补),所以两手向前发泄劲力(泻),身体后撑沉着有内在向后向下的劲力 (补),也就是拳经所说的“发劲须松静沉着,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再以太极拳起势为例,以“实施武术目的”为参照,两手前上提为实宜虚而发泄劲力,全身沉气连同脚下沉为虚宜实而承担体重并蓄劲,上下对撑,即拳经所说的“有上即有下”。
        太极拳的放松是一种很复杂的情况,这种放松既使人感到全身是“柔而无刚”的,而内在的别人感觉不到的又存在着不允许放松的地方。比如太极拳放松之大臂与胸部的俯视夹角几乎是不变的,然而又表现出很柔软,反映肩关节能够达到十分的松弛,但是往往是较长时间肩关节的某些韧带等保持着一定的紧张。太极拳放松之手腕也是必需十分放松的,但手腕绝不会出现舞蹈动作飘忽的手腕弯曲,这种手腕不易弯曲的情况被称为是“坐腕”,这种情况反映手腕在松弛中有一些腕韧带是保持着紧张的。太极拳放松之腰脊是必需十分松弛的,但腰脊又几乎是不发生扭转的,瞬间动态的“命门后突”又表现为腰脊的紧张。如果不是这样,两大臂与胸部的俯视夹角时大时小、可以被别人轻易作用功,手腕出现舞蹈动作飘忽的弯曲,腰脊不会发生“命门后突”,那就谈不上随人而动的沾粘连随与“如练一气”的发劲了,也就不是太极拳了。
        由此可见,太极拳分虚实不是为了分虚实而分虚实,而是为了保证身体重心稳定、全身内在反映符合武术需要与协调等也就是“虚实相济”而分虚实。这些情况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于是就用“分虚实”来加以概括了。

         (二)虚实变化
        阴阳有相互消长和相互转化等变化,虚实也有这样的变化,太极拳的虚实常表现为“彼虚我实”、“彼实我虚”等消长变化,,比如沾连粘随的“随屈就伸”就是这样虚实消长的表现形式;其中“彼虚我实”中的“虚”常指对方的薄弱处或背势等,“实”则常指我难以觉察的控制或攻击等;“彼实我虚”中的“实”常指对方的攻击或顺势等,“虚”则常指我柔软的引化和防守等。在太极拳推手中,“彼虚我实”、“彼实我虚”是重要的法则,如推手中甲按乙,即甲实,但甲很可能某些部位出现了可乘之处即虚,乙一方面不顶不抗地顺从甲的力引化甲的进攻即虚,另一方面不失时机地对甲可乘之处实施了威胁性的控制即实,从而破坏使对方形成背势,破坏了对方的进攻,整个动态是以虚应实、以实对虚;又如推手中,对方出现了散和瘪的部分,即出现了虚,我就应随即象填空一样进行占据控制即为实,不让其白白空着,而对于对方对我有威胁的劲力强盛部位,即对方的实,我则既被动又主动地随其而动让其落空,使得对方控制的目的不能得逞;这些都是虚实消长的表现形式。
        “无过不及,随屈就伸”是太极拳虚实消长变化的特征性反映,要求象黑白鱼太极图中的阴和阳,既紧丝密缝地相连接,又不拥挤不堪地相互重迭。这种反应不仅指空间,而且指时间;空间方面如不丢、不顶、不瘪等,既不争位置,又不自空位置;时间方面如拳经所说的“缓应急随”、“忽隐忽现”和李亦畲先生所说的“不先不后”,即既不抢先,又不滞后;“不先不后”包括了既能缓慢应随、也能疾快应随的“忽隐忽现”;如李亦畲先生在《五字诀》中所说的“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皮肤上有物忽然燃烧要使肌肤不被烧灼,泉水突然喷溅过来要使衣衫不被沾湿,就必须有“急随”的迅速反应,由于是突然发生,当然这迅速反应为“不先”,尽管是“不先”,但也必须“不后”,这样肌肤才不会被烧伤,衣衫才不会被沾湿。
        “缓应急随”和“忽隐忽现”也是太极拳虚实转化的主要形式,由于虚实的本质是阴阳,所以虚实转化也必然受“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和“物极必反”等法则的支配,比如以体重支持脚为实,当身体重心受到外力(即实)的作用影响到脚,实脚就是实而复实,就必须能够实极变虚,比如身体重心垂线“如皮燃火”般“自尔腾虚”地“急随”着转移到另一虚脚而使另一虚脚变实,如果此时两脚虚实不能“忽隐忽现”地变化而“干于填实”,那就是太极拳经典《杨氏老谱•太极轻沉浮重解》所说的犯了“双重”之病,身体重心稳定即太极拳的根本“中定”就必然遭到破坏。所以太极拳要求虚实既能够“缓应”地变化,又能“急随”(包括“忽隐忽现”)地变化。
        对于敌方,太极拳则要求使其实之再实、虚之再虚。因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中任何一方失去了另一方,阴阳也就破坏了。这就是《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的“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杨班侯拳诀《虚实诀》则表述为“实实虚虚攻不空”,语中“实实”和“虚虚”的前一个“实”和“虚”也都是古汉语的使动词,“实实”的意思是使敌方的实更实,“虚虚”的意思是使敌方的虚更虚,从而破坏敌方的“中定”。“空”的意思是徒然,“攻不空”的意思显然就是攻击不会达不到目的。比如我受到敌方攻击(即实),我以虚引化,使敌方“进之则愈长”,从而使敌方的攻击目标无限制地延长了,也就是实之再实而“落空”了,其向后的虚也变为了向前的实,于是根脚动摇,“中定”就被破坏了。又比如敌方进攻我上部,我随其所动借敌人之力灵活而被动地、不先不后地发生转臂转腰使其“仰之则弥高”,使其上部实之又实,向下的虚也变成向上的实,即根脚浮起而“落空”,“中定”也就被破坏而成为了背势了。这些都是“实实虚虚攻不空”的例子。
        太极拳中的虚实分析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太极拳之所以要分虚实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己方虚实平衡从而“中定”得到保证而使敌方虚实不平衡,从而达到“我顺人背”从而充分发现人体在武术中的作用。必须指出的是:“虚实”是古人宏观整体抽象论析具体事物的语言工具,是先有具体后有抽象,其普遍性是有一定适用范围的,不是绝对的、无限的,不能先抽象后具体地倒推理,也不能死搬硬套乱推理,就如绝对真理总是存在于相对真理中,没有独立的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一样。因此不能以书呆子的方式套用“虚实”,也不能将气功锻炼的“虚实”都搬用到太极拳中来,不然就是自误和误导了。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