掤劲论
掤劲是长期演练太极拳产生的内劲形于外的一种劲别形式,也是在练拳第一阶段练精化气的结果。
太极拳在演练时处处采用螺旋缠丝劲运动,走架时无论是顺缠、逆缠、上缠、下缠、左缠、右缠、里缠、外缠、平缠、立缠、正缠、侧缠百般缠绕,都是以腰为主宰的。在一动周身上下无不全动的原则之下,演练者在促使身肢放长的情况下,内气由内向外鼓荡于皮所产生的一种弹性劲为掤劲。掤劲在练拳或推手中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掤劲在推手中的应用尤为重要,它在以腰脊为主宰的轴心作用下,左旋右转,并采取螺旋缠丝势的弧线走化,在推手中运用表现于外的触点为主掤点,主掤点是由内形于外来达到技击之目的。这些都属于掤劲的外在表现。
掤劲与放松、僵劲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练习太极拳和推手演练者必须弄懂的关键问题。掤劲又是练习推手的八门劲别之最,如果没有掤劲,周身的其他劲别就无所依存,练拳和推手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掤劲是建立在放松基础上的,运动中只有周身关节、肌肉自然放松,由内形于外的掤劲才能自然畅通,鼓荡于皮。若松得不彻底,势必导致掤劲不足,这就是太极拳论中所说“一分柔一分刚”的道理。但柔不能全然无力,无力则为丢劲,丢掉中气就是“失掤”。只有在放松的前提下,中气才能由内形于外,才能做到柔中寓刚。
此掤劲来源于内气,日积月累,愈练愈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灵活多变的浩然之气。僵劲则是僵直、硬化、紧张、呆板之笨劲、拙力。它是周身筋骨、骨肉僵直、紧张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外劲,气易上浮,横气填胸。横气乃血脉之气,运动时转关不灵,不易变化,易受制于人,纯属刚猛、断续、阳多阴少的呆拙力。此劲犹如雨后洼水,有减无增,是不能采纳之气劲。望演练者在练习过程中逐渐体会,明辨丢与松、松与丢、掤与僵、僵与掤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有明辩它们之间的关系,才不致于入歧途、走弯路,以致枉费工夫。正所谓:十年苦功无边际,辩识不清白费心。劲路正确最重要,积功神力扫千钧。
捋劲论
捋劲是在掤劲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劲别。捋劲的形成和掤劲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先掤后捋,欲捋非先有掤劲不可。
捋时须以腰脊为轴心,通过两腿的虚实变化,由裆劲的辅助来完成。至于捋的角度、方位、轻重,力的大小等种类甚多,在应用时须加注意,否则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左捋、右捋、前捋、后捋、上捋、下捋、捋采、采拿、捋肩、捋肘、捋靠、捋坐(坐掌)、捋撞、捋甩、捋回、捋拌、捋钩等,这些技击用法都离不开先掤后捋。但在微妙的变化中也常伴随有惊弹之劲。故掤捋兼用,其目的是在捋的前提下,使彼重心遭到破坏失重后,我使用弹抖劲进击比较便利,这里掤捋劲和弹抖劲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结合。
挤劲论
所谓挤,是指占位性进击,使敌失去重心和有利位置,常有顺彼劲之意。挤劲在活步散手中运用更为方便,如人捋我右臂,我即一臂随之向前伸展,左手搭于右大臂中节,掌心向外,在腰裆的配合下,沉肩坠肘,顺缠竖掌,然后一起向对方身体挤击。
挤劲是太极拳推手的八大劲之一。在运用挤劲时,有背靠之意,若彼在捋的过程中没有过激行为,即没有失重现象,我可有备随之。在向前挤进时,顶劲要领起,精神要贯注,含胸塌腰,裆须开中寓合,挤不可过与不及。过,就会出界失重,会被对方所牵动;不及,若在挤的过程中因失界受制,彼反击则无法补救。
所以,在举手投足时要观察明白,探清虚实,欲进时出手先占巧地。要做到彼捋我时则随之,挤时脚欲进,上自领之,且中部应之,上下合之。总之,一进无有不进,一退无有不退,一静百骸听令。做到挤进有方,后退有余,才能在推手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在推手中充分发挥挤劲作用,演练者必须在实践中多多体会开中寓合,合中寓开,中正不偏,无过无不及之理论原则,并且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去认真领悟。
按劲论
以单手或双手向对方两臂或上体任何一个部位前推或下按,均为按劲。按劲无论在定步 或活步(顺步)推手中运用都较为广泛。
按劲有长短之别,发按劲要区别对象,因人而异。在推手中,对于体重较轻、重心较稳固的人,就适于用长劲;若用短劲进攻最易失重,因体轻根稳,变化灵敏,所以应先以长劲逼进,游斗探听彼动,待彼略有被动时,速发短劲取之。对于体重、功夫较差、底盘不稳者,即可采取手指先按,然后以掌后根发劲,以疾速短劲取胜为合适。但在用按劲时,须顶劲领起,精神贯注,含胸塌腰,裆催身进。故有发劲打人如接吻之称,周身一家方可按之有力。无论单手或双手按都须胸含、气沉、束肋、张背,做到落点清晰。在发劲时身体前后须对称,才不致于在发劲时因身体前俯后仰而失重。
在按劲中手法变换要与呼吸相配合,这是发按劲的关键。如在顺步推手中,甲方由捋复按时,右手外侧轻灵地将乙方右手按至乙方左臂处,然后左手外侧按至乙方左臂肘关节处,使乙方右臂成九十度角时,甲方沉步催身进,双手由两掌外沿按劲变双掌内合。同时在呼气翻掌坐腕的一瞬间,身、步、手一起向对方发击,这样即可达到按劲的完整无缺,整个动作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