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丝劲论
太极拳缠丝劲,是呈螺旋形,始于内、形于外的一种劲别。螺旋劲始于内而形于外,然后达于肌肤毫毛之上。此劲是因平时练习太极拳皆以螺旋缠丝旋转为核心所得到的。始而不觉,久而渐现,其劲始于脚、行于腿,通脊背,越两小臂达于梢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久之则能形成自然规律,举手投足无须再加思考,则自然能随心所欲,渐阶神明。故与人交手时,此劲能自然行于肌肤毫毛之上,顺而引之,逆而击之,敌来化之,即化即打,纯是心起劲达,而不知身之为已,已之为身,不知威力从何而来。如明白此劲,并转化为实际能力,非下很大功夫不可。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揣摸、体会,才能渐而知之。缠丝劲的类别有内缠、外缠、上缠、下缠、左缠、右缠、大缠、小缠、顺缠、逆缠、进缠、退缠、正缠、侧缠、平缠、立缠,百般缠绕,环环相扣,端端互生。总之,是以中气贯于其间。而引即是进,进即是引,此皆是阴阳循环,正反转化的道理。缠丝劲是周身上下内外一动皆以螺旋形旋转,始发于内、后形于外的内劲。此劲既不可太柔,也不可太刚。过柔,则不适应于交手作战,纯属软手,软手则不能接物应敌;过刚,则转动不灵,死板呆滞,不能随机应变,徒受敌制。所以,应择其中而已,即刚柔相济,虚实相兼。其周身规矩,顶劲领起,脖项自然悬直,腰劲下塌,平心静气,两腿虚实分明,周身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支撑八面。行动练拳,静若处女,注内不注外,切不可外带张狂之气。表面观之应是一片悠闲神情,大雅风范。至于接手应变如何,权衡皆本于心,拳来顺应自然,进退、缓急、轻重,则随机应变,本着太极阴阳对称,不偏不倚之理,一开一合自有妙用,何须再论招势。
缠丝劲表现在太极拳套路演练中的形象,是一个立体空间螺旋形(亦称孤形)缠丝运动路线图。若从单招看来,因中间有间断,似乎不算复杂;若从太极起势到太极的完整路线图来看,那是无始无终,无端无倪,相互穿插,相互交错,如丝偻,如云烟,袅袅娜娜,仪态万千,千象共生。这个惟妙惟肖的立体空间螺旋缠丝路线图,太和元气缠丝劲贯穿其始终并鼓荡不已,如兵家的天门阵、八卦图,扑朔迷离,这才是真正的太极图。我们通常所见到的用阴阳二鱼所表达的太极图,只不过是古人对太极阴阳相等、对立统一、阴阳互依、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太极哲理的抽象理性概括罢了。这个立体空间螺旋缠丝路线图,才是真正提示和表达了缠丝劲的奥妙。
意气劲论
欲知太极拳的劲,须首先弄清意与气。太极拳的意与气在人体内是无声无息的,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一般说来,意即是心。然而仔细分析,心与意之间尚有区别,这就是心为意之主,意为心之副,心意密切相关。无论是行功练拳或推手,心动则意起,意起则气随。总之,心意气是紧密关联的有机整体。若练拳时不能平心静气,心意则散,意散气则浮。反之,心静则意坚,意坚则气沉。
气在人体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人体内的气不只是元气,而是四气的总称。首先是元气,没有元气,其他三气就无所依存;二是两肾所生的真气(即先天元气);三是含有物质性并带有磁感的外气;四是人食五谷经过脾胃的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之气,即为后天之气。此四气总称为内气,也就是练习太极拳所指的“丹田之气”。
人们都知道,血是人体中最为宝贵的,然而血与气相比,气则更为宝贵。因为气与血的关系是气为主,血为副;气为阳,血为阴;气为卫,血为营。人的生命全在营卫。若有营无卫,就像一个国家只有内部的经济建设,而国境上没有武装军队的保卫,就无法抵御外来的侵侮。对身体来说,就易受外邪的入侵而染病。若有卫无营,就无法滋养身体。故卫为重,营为轻,血不足尚可暂存,气不足则立危。传统的医学观点认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人体就会气血调和,阴阳平衡,生机旺盛。古代道家对丹田之气十分珍视,称“丹田”为炼制仙丹的丹炉,可见练习太极拳养丹田之气极为重要。
练习太极拳以意行气,以气催形,形气结合与练气功是一脉相承的,只是方法上有区别而已。气功是静中求动,练拳时行功、走架是动中求静,通过以意导气训练形体与技击,比专练静中求动的静气功更为高级,所以说练习太极拳可称为高级活气功。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站桩,还是练习太极拳,在行功练气中都要顺其自然,合乎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气血分布周身,均匀连绵,做到练功后面不改色,气不发喘,周身轻爽舒适,决无急促劳顿之感。久而久之,必能充实血脉,协同外气,促进人体发育、气血经络畅通和精气津血之间的相互生化,润泽脏腑和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侵入,确保人体的健康和生命力的旺盛,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采气练拳定要符合意气之理。若有理无法,则气不能豁然贯通周身;若有法无理,等于舍本逐末。所以初学者不可急躁,即使练习中遇到种种困难,也必须耐下心来,平心静气,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在开始就应树立培养中气及浩然之气,不采横气之信念,练拳才能逐渐走入正道,拳技才会由低向高。
所谓中气,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意。气源于阴阳二气、先天元气及万物所化生的后天元气。气离不开意,意即离不开气,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体。练拳时若心意有偏向,气则有偏。所以气只有在意念平和适中的基础上,才能达到不偏不倚,二者有机结合形成中气。中气乃不偏不倚,不刚不柔,阴阳相当之正气。至于浩然之气,一般常人更难把握,其柔似棉花,硬似坚钢,无坚不摧,四气皆由五官百骸之中鼓荡于皮,此气坚刚,属于元气,与中气有区别,若得之,非下大功夫不可。至于横气,乃血脉之中流通之气。此气也是练拳者由初级迈向高级阶段的必经之路。与人交手,全凭年轻,力气勇猛,不讲情理,凌压于彼,多以力大偶尔侥幸取胜,这样只能屈服彼身,而不能屈服彼心。若与行家搭手,使已突然感到进不能进,退不能退,浑身无力,犹如在圆石上站立不稳,随时有欲跌倒之势。故曰,练拳应先循规蹈矩,沿其顺逆,自然运行,久则四肢百骸自然灵应,意到气随。拳论云:“以意行气,务令沉着,乃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随,才能便利从心。”总之,以意导气,必须经过长期的意念及形体训练,把气变成有序化的、听从指挥的、具体的活气功动作,在技击应用时,才能达到周身灵敏,心想意起,气催形达的快速整体反应。了解太极拳的意与气,是进一步理解太极拳的劲的基础。
丹田劲论
“丹田”,是古时道家研炼内气的“丹炉”,通常指脐下一寸三分处,道家早在唐末时就兴起了养炼热潮。及至两宋,更加盛行。尤其从北宋宋神宗即位起,内丹术空前发展,其学说 也日趋成熟,南宋的金丹派尤以修练内丹成为有代表性的主要教派。而后南宋兴起的全真道,又历传金、元时代经久不衰。
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不断总结经验,经过长期的反复酝酿,终于发展至把吐纳导引之术与养生健体、武术技击、祛病延年结合起来。因吐纳导引以丹田为主,故把丹田视为练制灵丹妙药的“丹炉”。太极拳创始以来,其宗旨也就是采用道家的丹田运转,养固真元这一原理。后来根据这个观点,把丹田(阴丹田)又分上丹、中丹和下丹,即头部两眉间为“上丹”,两乳、心窝间为“中丹”,脐下一寸三分处为“下丹”。通常所说的“气沉丹田”、“意守丹田”即指此丹田,即下丹田。以上所讲的是阴丹田。人们根据这三个丹田同在任脉(阴脉)上的缘故,又把背后与脐对称的部位称为阳丹田,因为它位于督脉(阳脉)上。
阴丹田的上丹田为经气之道,中丹田为心气之居,下丹田为三气之所归。下丹田居人体中心部位,这个范围内有“关元穴”、“气海穴”等重要穴位,是任督二脉等经络的汇聚处和归宿点,又是男子藏精、女子养胎的处所,故人称丹田为“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它是汇聚、储存和运转内气的大本营,又是三气升降出入之基地,所以无论是站桩采气或行功练拳,对丹田之气都不可不察。
采气法是增强内气运转,动静相兼的综合练习方法。它把意与气及各种技击手法熔为一体,做到练中有养,养中有练,并让内气反复汇合回归,养育于丹田之中,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练神还虚,复命归根之目的。只有这样,丹田真气才不致于耗散,日积月累,就能气足神旺,形于外的丹田劲才浩然完整,无论是弹抖劲、发劲、拿劲、顺劲、逆劲等,都是丹田之气形于外的迹象。故从这一点说,丹田气也可以说“劲”。气足则劲力充沛,充沛则气自浩然,浩然则无坚不摧。反言之,气弱则劲不齐,不齐则松散无力,无力何能摧坚制敌!相对而言,气为主,劲为副。总而言之,气与劲,实乃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共同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复命归根,须把意与气紧密结合起来,否则达到随心所欲是不行的。应做到意气相连,意气相随,这才是以意行气与养丹存神的总要领。
意是指采气和行功者的意念活动,它是大脑功能的体现,通过以意导气的形体运动,将气导入人体内的顺逆运行轨道,对人体各部位生理机能产生良好的保健作用。
这里所指的气,是人体丹田的真气(元气),也包括呼吸来的外气和水谷精微之气,即后天之气(内气)。前面说过,气和意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因气是人类生命活动中的一种基本物质,又是经络、脏腑、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基础,所以采气行功锻炼主要是气,如不能逐步把丹田之气调动起来,积累充实,循经运行,那么练拳就成了空谈。练拳还必须注意练意,要做到周身自然放松,使经络之气顺利畅通,气血调和,意气相随,动静相兼 ,刚柔相济,轻沉兼备。这些都离不开意的引导,这就是意与气的导引关系。
“丹田”,是三气(肾气、外气、水谷精微之气)所存之处,外气、水谷精微之气化生出后天之气,与元气共称四气,故“丹田”又是四气出入升降的大本营。先天肾气即“先天元气”,生于先天,养于后天,是由母胎所生。婴儿经过母体十月怀胎,全靠母体内的氧气和水谷精微之气来维持生命和生长发育,始而无形,渐变有形,待至形体长大,五脏六腑等各器官发育成熟,肾气随之生成。精微之气是通过胎盘的丰富营养物质直接输入婴儿体内而产生的,未能与水谷食物和宇宙间的阴阳二气相接触,所以婴儿此气是天地宇宙混沌景象所生。肾气是“先天元气”,或曰真气,是人生命之源。人在日常生活中,先天元气在不断消耗,而需后天之气不断地补充,先天元气才能保持充足,五脏六腑、肌肤、毛发才能得到滋养和润泽才能保持人的生命机能。
所谓后天之气,是婴儿由混沌之境转移到太极阴阳之界后,中断了任督二脉的流通及营养的供应,开始吸清吐浊,自行摄取营养及新陈代谢,吸收各类营养,来填补先天,故称“后元”或“后天”。欲知先天与后天元气,须知精微之气的来源。水谷精微之气,来源于所食的五谷及各类食物之中。它是通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而来的,以其充实血脉,起着协同外气,促进人体的发育、脏腑运行和经络流通,营卫肌体,抵御外邪入侵,以及促使精气津血之间相互生化的作用。
所谓外气,是产生于无序化的高能物质,含有静电、生物磁及微粒子等。通过采气法和套路的长期意念锻炼,能使无序化变为有序化,外气的基础是内气,人没有内气就不可能有外气。四气在体内的形成是人的生命的本源,始终贯穿于周身,无处不达,不达则有病变。流贯于脏腑,则为脏腑之气,如心气、肺气、脾气、胃气、肾气、肝气;流于经络,则为经络之气;流于脉中与血共行,则为营气;行于肌肤毫毛,则称为卫气等。总之,站桩采气或行功练拳,都不外乎培养后天,巩固和充实先天,从而促使周身气血鼓荡于皮,使封闭的任督二脉重新输流,使大小周天畅通无阻,使无序化的外气随着意念在丹田内通过磁化后,协同三气共同转化成有序的听从指挥的内气,从而达到延年益寿及技击应用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