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宗师董英杰的“太极观”——太极拳自学教程

发表于 2018-08-01 3339 次查看

        董英杰先生,河北任县人,是近代一位有成就的中外弛名的太极拳家。其生卒年月未经考究。先生年青时曾事会宁村李香远先生习拳,后拜于杨澄甫门下,求学不倦,师事十年,是杨澄甫晚年的高足。民国初,随杨师南下广州授拳。日寇侵华,粤港沦陷之后,董先生曾隐澳门,省、港、澳弟子甚众。据云50年代卒于香港。

        董先生在香港曾著有《太极拳释义》一书,书中除以杨式太极拳架式图解为中心内容,并附载了不少传统理论,也阐述了作者自己的见解和经验,闪射出他独到的武术思想教学观点,在很多问题上都甚有见地。

        一、董英杰的学术思想

        1、明确“太极”是什么?

        董先生说:“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即阴阳也。”所以他认为练太极拳的人,“举手投足,务 必注意一阴一阳,一虚一实。”

        2、太极拳是什么?

        董先生说:“太极拳本系武当内功。”“太极十三势,本为导引功夫。导引者,导引气血也。”“十三势架永无已,所以因之名长拳,任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要离太极。”

        英杰先生认为,太极拳是我国古代导引术之一种,在武术运动中属武当功拳的练法。这种拳术以“十三势”--掤、捋、挤、按、採、列、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构成架式及套路。练时如行云流水,粘连不断。所以k古时候称它为长拳。在练的风格上可以练大架子,舒展开扬些;也可以练小架子,小巧紧凑虚些。但无论如何,在练法上任何动作必须注意到一阴一阳,一虚一实这一特点。这才是太极拳。

        3、太极拳的奥妙是什么?

        董先生说:“练拳与对敌,总不离一虚一实。虚能实,实又能虚,人不知我,妙在其中矣。全部太极拳之精华奥妙,总在此虚实二字之妙用。从练拳方面,马步之虚实,肩肘掌指之虚实,身形转换之变化,亦含虚实处处分清,自然运用自如。”
可见董先生牢牢抓住“太极”两字的含意,太极即阴阳,虚实亦寓于阴阳含义之中。拳论说:“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能分清虚实,虚中 有实,实中寓虚,就能抓住太极拳练法的关键。当然,要做到虚实分清,掌握虚实的变化,不是字面上理解那么简单,要通过长期练习才练得出真功夫。

        所以董先生又说:“字面易懂,功夫却难”。“练拳离不了松肩坠肘,气沉丹田,尾闾中正,虚灵顶劲。”

        (1)、松肩坠肘:松肩,肩处不用力。坠肘,肘不是往下用压力,肘尖处转下而已。

        (2)、气沉丹田:呼吸气时小腹一缩一胀地呼吸。

        (3)、含胸拔背:不是作成弯腰驼背之形,故必以“尾闾中正”之原则校正之。含胸就是胸微微松动,后背自然有点拔起;胸中不但微松,更有开合寓内。

        (4)、虚灵顶劲:练拳本来是缓慢匀速的,为防止因此而致无精打彩,所以又要须灵顶颈,提起精神,以扶助之,使练太极拳者样样完备。

        董先生解释上述四点要领对初学太极拳者很有教益。这是打好太极拳的基本功夫。要掌握关键,练好功架吗?就要处处 分精虚实,手眼身法步处处达到要求。

        4、太极拳怎样练法?

        董先生说:“太极练法,以心行气,不用浊 力,纯任自然;筋骨鲜折曲苦,皮肤磋磨之劳。不用力何能有力?盖太极练功,沉肩坠肘,气沉丹田。气能人丹田,为气总机关,由此分运四肢百骸,以气周流全身,意到气至,练到此地位,其不可限量矣。先师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即此之谓也。所以董先生又说:”人欲锻炼身体。

        5、练太极拳应如何呼吸?

        董先生说:“练习时呼吸,要自然呼吸;不要勉强行深呼吸。功夫纯熟,自然呼吸调匀。否则有害无利。”

        这里提到“不要勉强行深呼吸,”是指不要作不适当的强迫性腹式呼吸,更不要迁就动作而打乱自然呼吸的生理规律。当然由于练太极拳速度均匀而缓慢,作相应的深长细匀的呼吸,还是需要的。当练到一定程度以后,练拳的人就会自然掌握“拳势呼吸”规律。初学太极拳者不 要操之过急,否则常会产生关晕、心悸、胸闷等等弊病。所以董先生又说:“功夫纯熟,气血调匀,百病消除、。千万不可自作聪明,如舌顶上腭,气沉丹田等。功夫到后,自然气沉丹田而行百脉,此乃自然之理,不可以人力强求。”

        6、太极拳功夫是否今不如昔,有失传的危险?

        董先生说:“有云,太极拳功劲,有一部分失传。此乃欺人之谈。倘尽心研究,必可得全体大用之步,惟须有恒勤两字。”

        又说:“第一须勤,第二须悟。功夫如何,视智慧如何,但勤能补拙,须自勉之。”

        又说:“ 功夫昔人好,理论今人好,实在理论一多,功夫不专,进境反少矣。”

        又说:“学者当以尊师重道,厚敬师傅,感动师傅必尽心教导你,中国人情如此,不可不注意。虽世俗之理,爱学真功夫者,更当注意也。”董先生又进一步说明:“太极对敌法甚妙,非不能用,盖今同志,只练皮毛,不肯再学,不能求高师访朋友,但说太极不能用,亦勿怪授者不授耳。”

        董先生以上四段话,实事求是,说明了很多大道理,从中我们体会到:

        (1)、要多求教于良师益友,只要方法正确,有恒心坚持,刻苦努力,勤学勤练,多动脑筋研究,脚踏实地去反复实践,太极拳一定会练出功夫来的。太极拳的真功夫失传之说是把问题夸大了。当然要大力发掘人才,尊师重道,诚恳地请老一辈拳家把技艺传给后人,这也是极重要的环节。

        (2)、练太极拳要出成绩只有在实践 上多下功夫。“拳打千遍身法自然,”“拳打千遍其义自见。”功夫是从苦练得来的,所以,不要空谈理论。要立足实践。然而理论是来源于实践的,没有真实的实践体会不可能提炼成理论。理论形成以后反过来又会指导实践。因而 董先生所谓“功夫昔人好,理论今人好”的观点也有值得研究之处。笔者认为,由于社会条件的不同,或你有一些传统功夫还未发展和继承下来,应继续努力。但从太极拳的推广,套路的综合、整理、创新、理论的深 化和系统化、科学方法的提高等 方面来看,公诸于众 是超 过古人的。

        (3)、要继承和发展太极拳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首先要提倡尊师重道和虚心学习、埋头苦干的精神。只有这样才可能把老一辈的好拳艺继承下来。继承下来以后,还得再加工苦练。如果没有勤、恒二字,即使陈长兴再生,杨禄禅转世来指导,也是学不到真功夫的。

        7、杨氏太极拳是否有多种套路,不同练法?

        董先生说:“外界有云,杨氏太极拳,有大中小三套架子,实则仅此一套。练熟之后,由熟而化,或高或矮,或快或慢,随心所欲。”他“曾见凤候先生之子兆林先生之拳,系杨班候先生亲授,乃系紧凑之架子,打来不快不慢。澄甫先生(杨健候之子,兆林先生的堂兄弟)柔绵而。少候先生(澄甫先生之兄)则紧凑而速。余乃集三位先生之意,收敛而不速不迟,此乃成功之后,随心所变者也。倘初者勿疑架子为三套也。”

        这一亲历其境的解说,对研究太极拳学极有价值,也说明同一流派的拳术,可以有不同的演练风格来。然而对初学的人来说,练开展大方、柔绵而缓的架式是最适宜的。国家体委编定的规定套路就是采用这一适宜广大群众锻炼的架式。

        8、拳论说的“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

        董先生说:开展,大也;松其筋肉。初学练拳先求姿势开大,所谓舒筋活血,容易转柔弱为强。强而后研究外能筋骨肉合一,内有精神相聚,谓之紧凑。内外兼修,加以动静变化,自开展而及紧凑,身体而使用全,可至臻密境矣。如说拳大练小练则误矣。”

        过去有些人对“开展”与“紧凑”有曲解之处,认为习拳要先开展,将圈子越练越小,直至有圈之意无圈之形。董先生正为此而指出它的缪误。并明确认为,“开展”指外,“紧凑”言内,“开展”是架子问题,“紧凑”是精神问题。开展而至紧凑是学习的进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分阶段学习。开展是第一阶段,搭架子,务求架势正稳连贯,舒展松柔。紧凑是第二阶段,以意导动,动作、呼吸、意识三者紧密结合,动静相兼。假如说“紧凑”是架子越练越小,直至“有圈之意无圈之形”,这是不实际的。走架子怎么会无圈之形呢?“无形”如何成架子呢?光是意念练拳,肢体无形与静坐或静站气功练法何异之有?若果形还存在只是无圈,那就是直线、折线运动而不是走弧线了,这也不可以称为太极拳。所以董先生对“开展”与“紧凑”的解释,大大有益于太极拳爱好者。

        9、何谓“先在心,后在身”?

        “先在心,后在身”是《行功论》的一句。董先生对这句有独特的见解。他说:“初学对敌用心之专,恐不能胜,练成之后,无须有心之变化,身受击自能应敌,心中不知敌已跌出关,即为不知手之舞之。初学在心,成功后在身,犹如初学珠算,心先念歌,手操之,熟后心不歌,手能如意。是先在心后在手,拳理亦然。”
对这句拳论中的名言,我们一般练太极拳的人只会理解为走架子时,凡做一个架式,先有意念(心也)思维,继而才做成动作的形态。即所谓以意念引导动作。然而董先生把它作为习练技击的经验总结。就是说在训练对敌搏击时,初学要用心习练攻防的一定招数,铭之于心,在训练中把招式的攻防的一定招数,铭之于心,在训练中把招 式的攻防运用练得娴熟 ,形成条件反射,那么临阵时不论对方怎样攻击,自己都可以不思索,得心应手,随机应变。也可以说,这指明了武术搏击运动有于套路练习,一定要从实战出发,经过特殊训练。这对于现代武术重新走进技击搏斗的新里程,无疑是一种非常 有价值的指导思想和训练法则。董先生这些观点恐怕不单对太极拳爱好者而且对所有参加武术搏击的人都有助益。

        10、董先生在他的《经验谈》中说:“人乃动物,并具灵感。譬如我的拳击一人,彼人当以手推开或身子闪开,决不能静立待打。抵抗人之本能也。”----一拳击去,对方能抗空,变化无定,此人反应也。拳术家有三字:稳、准、狠。等闲我不发劲,发则所向披靡。然,何以求稳、准、狠?先须求灵感。如何求灵感?读者应在王宗岳先生之《行动论》内求之。即“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已先动。须在似动未动之时,意未起形未动之间,争此先着,所向披靡矣。”先生说:开展,大也;松其筋肉。初学练拳先求姿势开大,所谓舒筋活血,容易转柔弱为强。强而后研究外能筋骨肉合一,内有精神相聚,谓之紧凑。内外兼修,加以动静变化,自开展而及紧凑,身体而使用全,可至臻密境矣。如说拳大练小练则误矣。”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