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术,作为古代武术的一种形式,其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南,均是以杀敌防卫为基础的。这是由它的萌生与发展而决定的,它的核心是技击,它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也能自卫防身、抗暴搏击。
传说,早期杨氏太极拳的推手和散手技击,允许拿脉扣筋、反关节、膝打、腿绊、肘击等法。
咸丰年间,先师杨禄禅应邀进京授拳,挫败群英,荣称“杨无敌”。证实当初的杨氏太极拳术“无敌手”,也说明早期杨氏太极拳是打出来的,不是推手推出来的。推手是杨氏太极拳训练方法和手段,它只能表达推的作用,无法表达打的作用。推手是杨氏太极拳应用过渡阶段,定步推手是练“沾粘连随”及腰腿转换之功夫,活步、大捋推手是练身势活泼、脚步轻快、进退跟随之功夫,散手是练手眼身步法功夫,是技击必须之路。
太极拳是拳术,技击性是拳术之魂;技击太极拳是真打实战的功夫,不是推手竞技。杨氏太极拳技击打法有两种:一种是“击打法”,另一种是“掷抛法”。当年先师杨禄禅战群英用的是“击打法”,“击打法”即“击打劲”,俗称“断劲”。使用“击打劲”瞬间(约四分之一秒)能使对方局部疼痛受伤,失去战斗力。“掷抛劲”是将对手整体掷出,少有疼痛感,不会丧失战斗力。
听说杨班侯为练好杨氏太极拳,多年未上床睡觉,累了在板凳上打盹,醒了再练,终于功夫大成,并写出杨氏太极拳“九要诀”。简摘如下:
《五字经诀》:
拿闭敌血脉,
撮点致命功。
随进随退走,
摧坚戳敌锋。
《体用诀》:
高探马上拦手刺,
进步栽捶迎面冲。
贴身靠近横肘上,
回身蹬腿膝骨迎。
杨班侯的诀,证实杨班侯常战常胜,用的也是“击打劲”,即“断劲”,有“出手见红”之说。
前人将太极功夫深浅,划分十成:
一至三成功夫:走圈柔化为化劲阶段,不丢不顶,开始懂劲,是入门功夫,下乘功夫。
四至六成功夫:具有“寸劲”是积柔成刚阶段。在进击过程中,可使对方力点向自身泄力而转为击打,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谓中乘功夫,入室功夫。
七成功夫为中上乘功夫过渡阶段,也是炉火纯青阶段。无圈打法即“点打法”;是将对方劲力引向自身不化即打,不摆架子,沾着即打。
八成以上是登封造极功夫,上乘功夫,古今少见。非数十年功,不可达此境地。如先师杨禄禅,停雀于掌中,而雀不能飞去,此乃出神入化境地。
杨氏太极拳是一门力学技巧和力学艺术,任何技艺都要与时俱进,才会有生命力。要“博采众长”,总经、吸取早期杨氏太极拳的“击打劲”经验,进行散打教学,发展杨氏太极拳。杨氏门(名家)传人授徒,结合拳架讲拆手、招术、喂手,教实战应用的手法、步法和交手中的组合变化。实战交手,胜败往往就是几下子。在掌握了常用的几手,反复操练,做到熟能生巧,才能在对手较技中取胜。习者(入门弟子),经过一定时间熟练掌握拳架和拳势、拆手后,应进行散打对练、抗击打训练后,再经过双人击打对抗练习,为今后擂台搏击对抗,奠定基础。
太极技击,就是在实战交手中,用招击打,先守后攻击,而后制敌。要养成缩短击人路线,提高击敌速度(发劲如放箭)。杨氏太极拳要升华,必须教太极散打“击打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