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太极技击所需各种素养——太极拳自学教程

发表于 2022-06-21 1076 次查看

        太极拳的技击风格是独具特色的,这也就需要各种基本素质的辅助,借助于这些独到的基本素养才能够发挥出太极拳的技击特色来。
        太极拳技击的主要素养
        1、舒筋开骨
        舒筋功是太极拳法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无论太极、形意、八卦,对筋、骨、髓、肌肉、皮毛等全方位的训练,都极为重视。就太极拳而言,在盘架中,也能达到舒筋开骨的目的,但一般的习练者是很难通过盘架这种训练方式达到目的,所以前贤们去粗取精,汇成舒筋功传于后人,这样更利于初学者的掌握和强化舒筋开骨。对筋骨的训练主要是开筋、润筋、养筋,人体之筋如同橡皮条,长期伸拉会使其老化失去弹性,正确的练法应是在其拉开后,适时给它补充养分,更好的增加周身弹性,延缓其自然老化;具体练习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种在行功中练,以人体神经末梢带动周身,身固于内,意放于外;来拉动、牵引全身躯干至手指、脚趾末端的大小筋脉;另一种是运用周身气血鼓荡伸缩的转换,使全身的筋膨起。
        开筋只是太极拳学的基本功修炼,可通过多种练习方法获得,根本谈不上什么上乘之学。开筋开骨始终是传统太极拳学功力修炼的必修课,不仅能调节气血、改善人体机能,更为日后进阶打下基础。
        开筋之训练,大至周身,小至关节、末梢,只有筋开才能强。开筋只是基本功,单纯开筋是不能达到易髓境界的,还须开骨,先辈所讲“骨开生灵”即指此,这涉及到开骨、润骨、透骨的过程,待最终将精气合一后才能进行易髓的训练。从传统拳学的角度来讲,力起于骨,连于筋,骨能起弓背的定位作用,筋能起弓弦的伸缩作用;二者缺一不可。舒筋功全套功法只有十八个动作,从气的起落、鼓荡开合、舒筋拔骨,每一式都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使周身劲力浑厚,劲力倍增。
        先辈们对这套功法极为重视,因此它在社会上流行的较少,只是在部分传人中延传。传统太极拳基本功是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和配套性的训练,如:太极大杆、太极栏板、太极棒、太极拳的行功、太极拳的静功等方法很多。
        各种基本功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训练目的而有针对性的训练,但需要明确说明的是各项基本功达到一定要求后,其效力都应体现于太极拳每一式中,也就是说通过功法提炼的素养最终必需化于拳架动作中,最终实现拳功一体,不能分家。各种基本功如何化入拳中,需要根据修炼者自身层次的实际情况,由明师指点,方能达到练有所用,体用一家。
        古人有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功法强化提炼所需要的素质,最终还于拳架中,采用这种曲径通幽的方式,可以使得初学者更容易上手掌握,利于进步。
        2、承接走化之功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较有特色的拳种之一,既然是传统武术就离不开技击,否则就称为舞术或养生拳法。太极拳是养生与技击相互结合的功法,凡喜好太极拳技击的人并有一定的认识到,在技击中磕一下碰一下都是很正常的事。技击不同与健身推手它们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层次不能同日而语,推手是基础,技击是升华。推手中的借力打力和技击的借力打力是有区别的。只有在推手中掌握了技巧,再经过一些必要的训练方式过度到技击,这些必要的方式是需要多种训练的素养。在各种基本功素养中:首先,就要有承接引走化之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推手是双方手臂相搭必然会产生接触点,可以通过接触点知道对方的之所为,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说就有足够的走化发放的时间或者过程,相比之下较为容易;再者,推手时速度比较慢,更容易了解对方,就是在高速度高频率的推手中也会相应的容易,因为它有了一个先知的条件,接住手之后的变化,跟技击的变化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推手训练的就是让彼此都有一个反应的时间和相互喂劲,这根实战的破坏性是有根本的区别。
        在技击中,双方都是运动中寻找对方的破绽,你并不知道对方怎么打你,打你什么位置,他是如何变化的,主要靠的就是平时训练时的潜在的意识,本能的反应,和临场的经验,判断对方来做出相应的调整。(关于自然的本能反应后文另有详述)。往往对方的打击点也就是第一个接触点,所说的随势打势见势打势那是需要有一个时间和过程的,在对方快速打击的前提下,如果不是训练有素未必就能反应的过来,剑经有云,知拍任君斗,但这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够达到良好的知拍能力。很有可能第一个接触点就是对方的打击点,如果没有一定的承接能力的话,就很有可能被对方所伤。我见过一位太极拳大师推手中所讲、所做的都还有章有法,但在技击中完全就是两回事了,许多动作反应不过来。他认为推手就是技击的放慢,实际不然,没有经过实战检验的人他很难明白技击和平时讲拳的技击他们的实质区别在那里,如果具备承接走化之功就不会被对方所重创。
        再者,平时在训练技击中被打一下摔一下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不具备基本的承接走化之功就很容易受伤,这就导致下面的训练无法进行下去,不利于技击习惯的养成。本身技击训练需要一段时间的持续不间断培养,因为受伤导致训练中断,重新开始训练的时候往往前面获得的反应能力等都需要重新训练,俗话说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几次反复往往会导致大量时间和人力的浪费。自然是技击不可能就没有击打,有击打就会有被打很简单的道理,如果双方都没有被打的那么就很容易被怀疑这个技击是人为表演的武术,或者另一种解释这两位都是太极拳的顶级高手了。打人与被打关键看两个人的层次高低,起码笔者至今尚未见到在快速的运动当中可以用身体任何部位,把对方的来力引化于无形的。笔者在多年来拜师访友中所看到有的名师在推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引化对方来力于无形,在技击中必要时他们的承接能力却是十分有限的,身体任何部位都可以在快速击打中化于无形者我尚未见到。承接来力也是技击训练的必备条件,太极拳高层次讲究“何处沾点何处击”,那么这个点的训练作为技击者来讲承接的来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可以从轻到重,从慢到快,通过这个接触点来达到瞬间的变化。要训练必须日积月累,如果没有对方击打的训练,你如何能体会到接触的一瞬间去如何变化呢?实践中和理论是有区别的,没有吃过咸盐的人,他很难理解咸盐有多咸,用文字是很难理解的,再高深的理论他只有在实践得以检验,毛泽东说过: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喜欢太极拳技击的爱好者最好从实践当中来检验自己的所学。谈到承接功夫,很多人都想当然的认为是硬气功,更摆出前辈的话,切莫学拍打,但需要指出的是太极拳的承接的来力,他不是任人击打的,也同于少林的硬气功。承接走化里面有很多方式方法如果没有明师指点不要盲目习练以免造成自伤,因为从练至用都一套完整的体系。
        在武术界有这样的说法:要想打人,必先学挨打。这样有些太极拳爱好者产生了一定的疑问。在我所接触的一些太极拳爱好者这样问我,“太极拳不是进落空借力打力吗?为何要练承接之功,认人击打?”实际这是一个原则性的理解错误,世界上没有一种上乘拳法他的创始之初宗旨是任人击打的,首先需要明白的一点,具备了承接的能力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具备了这个能力而不是让人击打的,而且这个能力是平时我们盘架行功等其它方面训练而产生的一种综合能力。
        承接能力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世上没有绝对的矛;也没有绝对的盾。有了这种能力可以减少对方打击的力度,消化对方的杀伤力,但这与硬气功的拍打功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如果具备了承接能力,在击打中可以运用鼓荡消化对方的来力同时打击对方,用折叠转换来化解对方的来力,并破坏对方的重心,也可以用挫法伤害对方关节等等。有个别的太极拳爱好者由于师承和每个人的体悟不同,可能各有偏重或者没接触过这方面的传授,要么没受到过这方面的训练单凭自己的想象就妄下结论,认为太极拳中没有这方面的内容,仅凭个人主观之见否定了太极拳有承接走化的训练。对于这个要素有些太极拳爱好者忽略了这个问题,因为承接走化之功不是单一的抗打,实际牵扯到很多因素综合的体现。有人讲:太极缠化功夫好的话,对方是打不到身上的,这种说法本身是没有错的,但关键看你的对手是谁,不同的对手会有不同的效果,话又说话来了我们平时训练中就具有这种能力,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它呢。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数十年前,陈吴一场公开的比武,切不论比武的胜负和场上的发挥,两位前辈如果不具备承接和抗打的能力可能早就被对方打下去了,因为双方具备了这个能力挨上重拳并没有造成很大的杀伤力。
        3、脚下实点到虚点。
        大多太极拳爱好者在传授或练习太极拳时,喜欢在地面较为平坦的地方练习,这样有利于更好的发挥太极拳的水平,或者穿上较为松大的衣服、比较跟脚的鞋子,笔者也是一直这样认为的。那是在十几年前偶然一次室外的训练使我刻骨铭心至今难以忘怀,从此我也改变了这种观念。那时多年前在室外请教恩师推手,天色突变,天气好像就要下雨似的,我劝师傅回去避避雨,师傅说:“避雨先不忙,你先把身上的汗水擦干,因为练功时全身的寒毛空全部打开了,用风雨侵袭的话很容易落病”。一会雨下来了,师傅说:“你平时缺这一课现在给你补上”,我当时很纳闷练功与下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而且在风雨天气时练太极拳也是比较忌讳的,当时没敢多问,老师叫怎么练就怎么练吧。那天雨还下的特别的大,雨点打的眼睛都有点睁不开了,场地也变的湿滑泥泞,也记不清摔了多少跟头,想发力也仅是一些局部的力量,脚蹬地由于地面太滑力量从脚下根本传不上来,平时所训练的力源于足在这种环境下发挥不出来了,而且步伐的移动换位由于在泥泞湿滑的地面上想快也快不起来了,在运动中也不稳了,在这种条件下身体局部的一些笨拙僵硬就明显的体现出来了。那天师傅也是根据我出现的情况用劲的方法和变化与平时不同,始终叫我摸不住劲,无力可借,并且始终牵扯我的重心,当时我却没发现,风雨天气对师傅的影响不大,虽然有点影响但还能正常的发挥。我当时问师傅:“为什么对您的影响不大?”,师傅说:“传统武术首先是立足于实战和养生,他不同与现在的武术擂台有那么好的环境,歹徒不可能都在青天白日中作案,又时也会在暴风骤雨中作案,所以要使用于各种环境,在泥泞的场地中和平时所用劲略不同,稍加变化就可以逐步的适应这种条件了。
        后来,我逐渐的明白了这个道理,那天叫我印象最深的是训练拳法的节奏跟平时的想象是有区别的,虽然雨点打的眼睛很难辨别的清楚但也能够随着模糊的视线,去随着雨点的节奏去体认。前贤们所说:拳法如暴风骤雨,一浪接一浪。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很难完全跟着雨点的节奏,但从中体会到拳法的另一番风味。当时我基本成为了一个泥人,内心的感慨甚多,通过此次的练习对于我在训练太极快拳时,从心态与拳法的节奏转换有了一种更新的认识。在此,也仅是介绍一下我的对拳法锻炼之外的一种认识,希望太极拳爱好者不要模仿,因为,具体的训练的内容是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和外部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训练法式,切记在雷雨天气不可训练,危险!此种训练方法不宜多练,并应当及时采取措施避免风寒。
        就以上风雨天气的训练,是否能给我我们另一层面上的联想呢。如果在高低不平的路段上行拳的话,您平时所训练的拳法在步伐的转化重心的移动是否会受到影响,是否有需要根据情况增加某种训练方式,来适应高低不平的路段的外部因素所造成的不便;实际在平时的训练方法上稍加变化,就可适应高低不平的外在因素了,在冰天雪地中雪地中的行拳跟在冰上的行拳感觉是不一样的,他的重心用劲的方式方法和平时行拳都有一定出入的。只有在不同的环境下采取相应的方法来适应外在的环境,千万不要为拳而练拳。据我所知,前辈真有在冰上行拳的,我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这方面也进行过训练,拳谱中说的如履薄冰,另有一番体会,不过具体的方式方法要因人因势而定,决不可蛮练,以免受伤。由于现实生活环境必须要西装革履的,对于拳法的风格应该适应衣着给身形带来得不便,笔者的观点是人要去适应外部的一些客观条件,因为外部的客观条件很难去适应某个人,在平时行拳、推手、实做中,我一般不换衣服,穿皮鞋、拖鞋都可以养成一定的习惯。通过这个故事,可以引导我们更深的思索,水泥地,湿滑地,山地,丘陵,高低不平,冰面这些不同的地形下面都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呢?或者从另外一个来看,平底鞋,钉子些,高跟鞋这些情况下又如何体现太极的功夫呢?太极拳脚下的功夫前文已经提过,第一重境界为落地生根,但在湿滑的地方比如冰面上如何生根呢,一踩人就倒,因此后面的第二第三重境界的修为又是必不可少的,希望读者能够静心体会这个问题。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