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论太极拳中的调息——太极拳教学

发表于 2022-06-18 1141 次查看

        一、太极拳调息的种类及特点
        太极拳的调息形式主要有五种。
        (一)自然调息法
        自然调息法是练习太极拳初级的呼吸方法.接近正常人的呼吸方法.又称混合式调息法。呼吸不随意识和动作的改变而改变。自然调息法就是不要过分注意呼吸和拳架动作的配合问题,在做好拳势动作基础上.呼吸以自然、舒服为宜,你觉得舒服了.就对了。长此以往,呼吸自然就和动作配合上了.这实际上是以动作来调节呼吸。这种办法的前提是动作要准确,要合乎规格.要规范,对动作要求比较高。在学习太极拳的初级阶段特别提倡自然调息法。因为自然调息法是使人们在练习过程中不加任何勉强或干扰的呼吸形式,练习者是为了记住太极拳的动作规格、路线、方法和要领,已无法在
        人体生理方面再做任何要求,在练习过程中只能获得一种感性认识,对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并不完全理解,做动作时人体表现出停顿.不能起到节节贯串.相连不断.一气呵成和用意不用拙力的效果。所以在练习太极拳的初期.自然呼吸法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将是形成腹式呼吸的基础。
        (二)逆式调息法
        逆式调息法是包括练习太极拳在内的武术、气功的主要呼吸方法。即在呼吸时横隔膜肌收缩,腹部随之起伏,是以隔肌活动为主的呼吸方式。从太极拳的生理特征来说.逆式调息能加深和加大肺活量.也是这种呼吸方式.才能表现出太极拳的柔、匀、细、长.在动作配合上才能协调.在太极拳运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气沉丹田,内外结合,缠绕运动,舒畅经络等.都是通过腹部逆式呼吸来完成的。腹部是“丹田”所在,练习时在身体端正的基础上”意在丹田”.通过意识导引呼吸.将气缓慢地传送到腹部脐下.使腹部任其自然的起伏鼓荡.在充实饱满的状态下腹肌向四周产生紧张内裹之势。太极拳是以腹部的松弛起到转换重心和传递劲力的作用,也正因为采用这种腹式运动方式.使呼吸更加深长、自然、匀细,并且通过意识将气徐徐吞吐,使呼吸方式符合动作运动的规律,而在运动生理学中还说到,腹式呼吸的吸氧量大.并且在呼吸中有加深气息的深长作用.这对太极拳运动在沉稳的基础上,促进呼吸达到柔、匀、细、长起到一定的作用。逆式调息法是练习太极拳最常用的呼吸方式。
        (三)胸式调息法
        这是练习太极拳时一种特殊的呼吸方法。这种呼吸的生理过程是胸和肋向外向上扩张,同时两肩也向上抬升以帮助胸廓扩张,外界空气便压入肺内而完成吸气,然后胸肋复还原位,两肩下沉使胸廓缩小,肺内储气便排出体外而完成呼气。在练习太极时,要求练习者做到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等,那么,胸式调息法会无意识使胸廓紧张.外表会出现双肩上耸、腹肌紧缩、颈项僵硬.在动作中就不能达到含胸拔背和沉肩坠肘的要求。特别是在太极推手中.为了起到”引进落空”和“瞬间转化”的作用,就应当采用胸式调息法,利用胸部开合、提沉,起到以胸化劲的效果。
        (四)技击调息法
        这是技击时采用的主要调息形式。在运动过程中,根据动作要求和技击时的情景.利用呼吸机能的短促吸气和呼气,使呼吸在发劲时产生“哼哈”二声。在太极拳运动中采用这种发声来协助人体的各种发力动作,特别是在太极拳的技击运动中,尽管都采用以四两拨千斤的柔化方式为主,但是也有很多发劲动作。为了使劲发得有渗透力.发声是一种最好的方法。呼吸中的发声能使人体的肌肉得到快速的收缩与舒张,具有较高弹性,还能使肌体得到放松。通过练习可以使人体内的意气得到调整。练习太极拳时能起到以气催力,以声助威的功效。比如在陈式和杨式太极拳中有“嘘、呵、晒、吹、呼”五音.在武式太极拳中有“棚、业、噫、咳、呼、吭、呵、哈“八音。调息中有了这种辅助声音,就表明呼吸与动作已经密切配合,并提高了内劲的运用。由于有了这种声音的辅助.使呼气中的动作就更显得自然而沉着,使吸气中的动作就更显得自然和轻灵,从而使肢体的活动无形中贯注了一种内在的力量。
        (五)化境胎息法
        这是练习太极拳达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炼虚还道之化境所使用的方法。化境胎息法又称”脐呼吸”、“丹田呼吸”.像婴儿一样用脐呼吸.达到“吸气绵绵呼气微微.虚极静笃.神凝气结.心愈定而息愈微”。中医和气功界的人都知道“万物皆有气”.人体的各个部位时刻都存在气化运动,都可以与身外的大气相通。在物理学和化学等现代学科来说.其实就是热分子运动。练功有素的人,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相对地停止肺部呼吸,而依靠丹田呼吸和体呼吸(即通过毛窍呼吸来实现热分子运动)来维持生命。练辟谷进入胎息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丹田呼吸和毛窍呼吸.吸进大自然中的营养物质而维持生命。正如《抱朴子•释滞》:“得胎息者,能不以口鼻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口鼻只是呼吸之门户.丹田为气之本源.圣人下手之处,收藏真一所居,故日胎息。其本质是练习太极拳时通过意念导引的一种高度柔和的逆式调息法的最高阶段。正如《云笈七签》日:’人能依婴儿在母腹中,自服内气.握固守一.是名胎息。”四、在练习太极拳中如何正确进行调息二、在太极拳中如何正确进行调息 (一)层次性原则
        我们要根据练习太极拳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层次的调息方法。在第一阶段,即初学阶段.这时应当主要采用自然调息法,要求做到顺其自然,通过调节呼吸消除紧张.缓解压九形体舒松自然。在这个阶段练习者主要是仔细看师傅的示范动作.思考、记忆动作的要领、套路的结构等问题.这时还不能太注重呼吸,主要是不容易理解接受.而且很容易出偏差。尽管拳式动作的一开一合、一虚一实编排得很正确,合平一呼一吸的原则,可是在初练拳时,仍应强调动作与呼吸自然结合,不应拘泥执着.这样才符合“气以直养而无害“的要求。第二个层次即练拳达到动作比较规范、套路比较熟练的程度后.就要逐步采用逆式调息法.即腹式呼吸。此时要求随着练拳动作的升、降、开、合.小腹有松有收.呼吸做到逐渐跟随动作,配合动作,气沉丹田,内气运行。第三个层次即练拳达到动作相当规范、套路相当熟练后.就要求修习者在采用逆式调息法时,深入体会吐纳与太极拳每个动作的开合的密切配合。这个阶段练拳时.不管是大开大合.还是急进急退.呼吸完全与动作合拍.这时呼也气沉丹田、吸也气沉丹田,内气运行更充实。这时动作与呼吸的关系是主与从的关系.呼吸紧跟动作、配合动作,是腹肌运动的结果。腹肌运动加强了丹田气,为力由脊发提供能源,这就是”腰为第一主宰,丹田为第一宾辅”.这就是虚其心,实其腹的表现。第四个层次,即修习者已经能将吐纳与太极拳的每个动作进行比较适当的联动,此时,就要强化太极拳的技击意识.通过推手或切磋中训练技击。这个阶段就要在逆式调息法的基础上,灵活采用胸式调息法和技击调息法。第五个层次,即练习太极拳术炉火纯青之阶段.刚复归柔,以意念变手,功夫已达出神入化,达到“炼神还虚”“炼虚还道”,进入空而不空,形神俱妙,天人合一,与道合真的境界.即可渐进而采用化境胎息法。
        (二)灵活调息在练习太极拳中非常重要,但采用何种调息方法.则是非常灵活的。无论是陈、杨、吴、武、孙太极拳,还是其他支系的太极拳.都强调调息的灵活自然。即练功时,呼吸的长短、呼吸的轻重.并非一成不变.必须根据现实的具体条件灵活而适当地加以运用,要根据太极拳练习者的目的、练功进程,练功环境的不同而相应有所变化。比如在练习拳架的时候,出手为呼,收手为吸;升为吸.降为呼;提为吸.沉为呼;开为吸,合为呼;动步转身及各式过渡的时候,为小呼吸。所谓小呼吸,即呼吸不长.不呼又吸.而含有稍停息之象。在推手时,按为呼,挤为呼.捋为吸,拥为吸,化为吸,被捋为自然小呼吸。这时小呼吸是求心静.心静则可视听对方的行动,而不致有误。如被挤被按至不能再吸时,则改为呼,使吸进之气散于四肢。所以.呼至不能再呼时,改为吸,吸至不能再吸时,
        改为呼.呼与吸便可以循环变更。在大捋中的呼吸.闪为呼.靠为呼.按为呼,捋为吸,被靠为吸,被捋为小呼吸.转身将按未按时.为小呼吸,其他动步未发劲时,也均为小呼吸。因求其静而能视听,并且有沾粘之劲。太极剑、刀、杆、散手等.其呼吸运用亦与练习拳架相同,即出手为呼、收手为吸,升为吸、降为呼,开为吸、合为呼等等。又比如在技击时,因太极拳技击是要“因敌变化示神奇”.打拳快慢要因需求而不同,有时是先慢后快,有时快而复慢.有时连续发几个快速动作。其中,动作与呼吸如何配合.只能做到呼吸频率与动作频率大体一致,很难做到绝对一致,但丹田呼吸与口鼻呼吸快慢一般还是要一致的。一个较慢的动作过程中.也可能要呼吸两次.或一个长呼过程之中问加一次短吸.在技击上为接劲。相反.有时在一呼之中连续完成两个乃至多个发劲动作,如陈式
        太极拳中的一些快速动作。总之,自然调息法、逆式调息法.胸式调息法,技击调息法和化境胎息法这五种方法,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妙处。练习者应根据“有利于人体的平衡健康,有利于顺利进入功态,有利于快速增长功力,有利于高效准确技击”的四个标准.对调息方法做适当的变化.这才是科(三)意形相这里所强调的.就是调息要与意念、动作紧密相随,合成  一体。调息既是练好太极内功方法.又是学好太极拳架的重要  因素.它对整体技术的提高和身心健康十分重要.正如历代名  家反复强调的“能呼吸然后能灵活”。练功者根据自身情况,正确选择和运用调息方法、掌握调息要素、遵守调息的规律和  原则,明了调息的实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实践,把意念活动和呼吸或气息的出入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拥、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等这些太极拳的基本动作与呼吸或气息结合起来.并使呼吸达到深细匀长、自然活泼的境地.也就是做到调息、调身、调心这三个太极拳中的核心要素统一协调。比如练习”如封似闭“这一式。当第一动右捶回收变掌时,肢体方面要松屈.意念上是由实逐渐变虚,由于身体逐渐后坐,这时胸肋背部肌肉和骨节都相应地徐徐收缩,横膈膜受其影响也呈收缩状态.因此胸腔容积随之增大,这时必然要吸气。当第二动两掌前按时,意念上是由虚逐渐变实,由于肢体逐渐向前伸张.胸胁腹背部肌肉和骨节都相应地舒缓.横膈膜受其影响回复到平时隆凸状态.胸腔容积随之减小,这时也就必然要呼气。太极拳中的其他招式也是这样的。因此练太极拳时.自始至终每个动作都要与呼吸有节奏地、自然地结合,使调息、调身、调心充分协调(四)自然适度太极拳调息的自然适度性原则.要求练习太极拳时调整呼吸的活动要适中。调息不能过于执着,要纯任自然,做到适中放松,松而不懈,这样才能“运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也就是说,在放松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内劲才能“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达于四梢”。正如太极拳家陈鑫说:“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练习太极拳最忌的是憋气。如果练习者故意为了强调一种调息法,或者在动作的规范、要求、运动路线及造型上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产生憋气的状态,这是非常不正确的;而且这会让肺部气体不能很好的交换,影响血液中血红蛋白细胞的含氧量.气血停滞,运转不灵,导致全身动作受到影响。所以调息一定要适度而自然。正如古人云“勿助勿忘真火候,有候无意莫留停”,“太松精神散,太紧闭气窍。必须不松不紧.不迟不早.不住为住,不好为好,不凝之凝,不照自照.此点火候甚微妙.众生须当仔细料。不识此字不算修,修炼二字须忘了,多以炼字太著迹.一著迹便病根找”。在练习拳架的时候,要避免短促过急的调息方法.呼吸应以深长、自然、匀细为标准。短促过急的呼吸会让气不能下沉.而游离于胸,易造成动作的泄劲与松弛,难以达到一气呵成的技术要求。正如太极大师李雅轩所说:“在呼吸方面,务须深长.使呼吸趁着缓和的动作鼓荡,又要使缓和的动作.趁着呼吸的鼓荡开合.并须要做得自然而顺随.这才是正确的练法。稳静安舒可以蓄神.呼吸深
        长可以养气.久而久之,则神气自能充实,身体健康也自然增进。”当然.这与在技击时发劲是不同的。短促过急的呼吸.乃是练拳纯熟后的自由变换,是为了技击.才有闪电似的、爆发力强的、开合虚实突然变换的动作。因为没有这种迅速变换的能力,在技击上是一个缺点,不可能应付对方迅速的袭击,也不可能迅速进攻和退却,决胜于俄顷。正如王宗岳主张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名家陈鑫主张“缠绕回旋.至疾至迅”。因此,就要通过调息来适应这一需要。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