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松柔是太极拳中的灵魂,为什么又不容易做到?——太极拳教学

发表于 2022-05-08 1144 次查看

        对松柔的探讨
        太极拳是道家哲学在养生与技击方面的实践功夫,以柔为体,也以柔为用,主张以柔克刚。高度成就要达到无为无不为,这就有点玄了。它内中确实蕴藏着深刻的哲理。这是它不易为人所理解的原因。
        因此,凡是违反了松柔这一条原则的,都不能称为太极拳,至少不是“正品”。
        松柔是太极拳的灵魂。终我们一生,也不过是不断努力追求更高度的松柔而已。
        一般人所谓的“放松”,在拳中称为懈,是一种拳病。在熟睡的时候就是懈,不是我们所要求的松柔。在拳中除了高度柔软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条件综合在一起,如稳、慢、圆、匀、完整和想象力等。
        太极拳要求的放松,只能是在尽可能少用力的情况下,通过思想意识的作用,来逐渐达到最大限度的柔软,是从轻走向松的。凡是习惯于用大力的,就永远不可能松柔;对松柔的理解,容易发生偏差。实践起来多障碍,也多歧途。真正松柔了,要令人感到柔若无骨,才是对的。
        从我们练太极拳的人看来,一般人都是僵硬的,不仅向躯干远远不松,四肢也不松。就原因,大概一是缺乏柔软的训练;一是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硬力的结果。
        我们可以将柔软看成是一种人人应有的本性。它本是与生俱来的。在婴儿时,一身柔软极了,无奈后来给生活、工作慢慢地“改造”得僵硬了。我们学太极拳,就是用一套特殊的理论和方法,把僵硬了的身体又改造转来,使它永葆婴儿时的柔软灵活。
        俗话说,“返工的活路不好做”。这工程的确“浩大”而艰巨。一要明师指教,二得流不少汗,三还得费些心血动些脑筋。万幸的是,苦中有乐,而且其乐无穷。否则,真要令人望而却步,宁肯僵硬一辈子了。
        太极拳要求的柔软,是各关节灵活之后,互相巧妙地配合,互相呼应。而不是腰要弯得如何低,或要反向后弯(如杂技演员口可以衔花之类),也不是脚要跷得如何高,而是要全身的配合要恰到好处。这说来简单,多少人辛苦练拳一生,都未能取得成就,真不知磨死了多少英雄了!
        杨氏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在技击上以一法应万法,一律归之于听劲。只有全身轻柔了,重心才会降低,应敌的杠杆力臂越长,越能收到省力的效果,自身也才会越稳,触觉才会越灵,听劲才会准确,才能化劲令人不知,发劲使人莫测,才能出现精彩的打击效果等等。可以说,太极拳中的一切巧妙和健身的效果,都是由松柔而生,或从松软转化而成。这既完全符合以柔克刚、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也符合唯物辩证法,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原则。从理论上说,确实很高,但是它太难,不容易松柔得合格。所以向来都认为太极拳高妙难成,成则无与伦比。
        正因为它短期内难出成果,急于成“杨无敌”的心又太切,一般人认识不真,就想抄近路。例如,先前学过八卦的,就将八卦塞进太极拳中,认为“太极拳凶,加上八卦岂不更凶!”学过炮捶的、罗汉拳的,其他硬功拳的,统统往太极拳里塞,太极拳的名目就一天天多起来,什么五行太极、八卦太极、罗汉太极之类,弄得太极拳面目大变,千家万户,真假难分、名实不符。这是太极拳的厄运。
        假的,有力的在外行人看来,竟比真的好看些。
        柔柔的,朴素的才是真的。
        因此,凡是有利于全身放松的方法,都能促进功夫的进步。一切用力导致紧张的方法,违反了“轻”的原则,都对学拳不利。
        会了太极拳,就能随时随地运用太极拳的原理,细致地对待一切工作,有助于克服主观主义。在日常生活中,能以整体的力去替代局部的力、以软弹力替代撞击力、以柔劲替代硬力,能事事如此,才算真的懂了太极拳了。我们将少受一些不必要的辛苦,享受到更多的乐趣,生活就更为可爱了。真是一通百通呵!
        事物总是有利就有弊的,学会了太极拳松柔的本领以后,也有缺点,大概有下列三种:
        一是在街上走路,如果无意之间与人相撞,就和推手发劲一样,会将对方撞出老远,甚至还会倒地,因为一般人是气浮于上,上重下轻,没有根力的。对方很可能认为你是有意肇事,得赶紧赔礼道歉,收拾残局。
        二是如果自己不慎,手、脚撞在门、柱、家具等物,此时不能借力了,反作用力太大,就痛不可忍。比没有学拳的,要痛得厉害的多。
        三是懂了一点放松之后,一身很舒服。这舒服本是有益于健康的最佳心理因素,但学识浅薄的人,就认为太极拳功夫他已经全部得到了!大有当今天下,舍我其谁之慨!不仅自满自足,甚至自高自大,目中无人,骄傲起来、一身长刺。其实,这只是眼力差,是一种错觉,是太极拳好,并不是自己功夫好。真有功夫的人,永远不会骄傲。
        《随园诗话》中说:只有天才,才会虚心。虽然是正话反说,看来不无道理。
        松与懈  拳潜上说“发劲须沉着松净”、“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可见松要松得干净彻底,发劲的效果才会好。但局部的松柔较易,要全身松柔得均匀则极难。我们认为越松柔越好。这正是我们长期练拳架,梦寐以求而又永无止境的目的。只有松得不够和松得不完整、不均匀才是病。不存在松多了的问题。
        有的人,认为松多了就是懈,以至不敢去追求高度的松柔,认识停滞在半路上,主张五阴五阳、半软半硬,说什么“纯柔无刚,难当强敌”。倘果真如此,“以柔克刚”一语,就应该改为“以半柔克刚”或“以半软半硬克刚”了!
        还有的人,认为太软了没有什么用处,抵挡不住大力的进攻,太不安全,干脆鼓着硬劲练太极拳,越练越硬,还自认为这是功夫大。对于太极拳要以柔克刚,他可以不闻不问,主观主义,有如此者!
        如果要在太极拳中诊断拳病的话,导致太极拳“死亡率”最高的,莫过于不松不柔的“僵硬病”。这原因,除了主观主义之外,就大多来自对松与懈的误解。
        松柔是健康活泼的,内含潜能而示之以虚罢了,它可能是一个深深的陷阱;也可能是一触即发的地雷。
        懈是思想意识未到,或只松不圆,未能节节贯串的结果。是一种无防御的虚弱状态,是缺点的暴露,正是对方进攻的着力点。懈不可与松混为一谈,更绝不是松多了就叫懈。
        松与懈有着本质的区别。
        不易松柔的原因  经常推手的,都知道柔软是什么味道,僵硬又是什么味道。简单说,柔软的如丰腴的妇人之肌肤,软如绵,甚至似乎没有骨头。僵硬的则全是骨头,好像没有肉。
        既然松柔是拳中的灵魂,为什么又不容易做到松柔呢?其原因,大致如下:
        一、明师不多,未得真传。
        二、不明白力的矛盾,将生活中用力的习惯,带进太极拳中去了(两者用力的方法完全相反)。
        三、对轻字重视不足,不轻就不松。
        四、对掤劲的理解错误,以顶为掤。
        五、不相信以柔克刚,认为不用力去架住、抗住对方,就会被大力压扁压垮。
        六、对拳谱钻研不足,理论上认识差。
        七、身体强壮,气力充足,用大力成了习惯,不用力反而难受。
        八、学外家拳较久,用力的习惯(或方法)难于更换。
        九、好胜心太强,怕丢面子。
        十、急于求成,要真正用太极拳松柔的功夫去说服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用力去压服,较为简单,而且容易见效。
        十一、少数人推手时易动肝火,什么以柔克刚,顾不得了。
        十二、内劲太抽象,看不见,不如鼓一些硬力,心理上觉得有恃无恐。
        信手写来,得十二条。倘细加思索,当不止此数。仅仅犯僵硬病的原因就有如此之多,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太极拳质量的不易“合格”,于此也可见其大概了。
        如对上述原因加以归纳,除第一条未遇明师,属于机缘以外,其余则不外是思想主观、性格粗糙、学识太差、旧习难改,等等。可见,如果要培养太极拳接班人,非严格在思想、性格、学识等多方面进行筛选不可,不然定会枉费工夫。
        普及太极拳教育,当然有利于克服主观主义、陶冶性情、增进学识;改革旧习。因此就不只是在健身、武术两方面有收获,更主要的收获是改造了人,提高了人的质量。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