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雅叙

创建时间:2016-12-12

太极宗师杨振基 顾海平谈拳录——太极拳自学教程

发表于 2020-05-31 3124 次查看

        ◎ 一切动作都用你的意想着去练,不能够单去做做。再一方面,不要抬肩起肘。你要气要往上提,不能气下沉。所以不要抬肩起肘。而且运转不灵。再一个,就是要气沉丹田。咱们不单做这个东西。不往上提气,就等于气沉丹田。
        ◎ 这几方面做好了以后呢,在做动作当中,注意一切都靠腰来带领的。腰为第一主宰,行于手指,这是在拳论上说的。在练习当中,一切动作先得看腰开始。说腰拉、腰转,都是在腰上做动作。手的动作,他少一些,腰的动作多一些。就是腰把这手脚都带动了。
        ◎ 我们做动作前,要分虚实。分虚实就是就步法上来说的。就是动的脚,是虚的,不动的是实腿。什么都是转换过程当中是先实后虚。站好了以后,才能定位。在定位的时候,怎么说你定好了呢?就是,第一个是前脚尖向前,正前。后脚尖在你的外边,就是往外撇脚。这个前脚尖跟这个后撇脚当中有一个裆的距离,就是你的自然裆的距离。这个没有尺寸,根据个人的情况,保持自然裆的距离。但要注意,站好这位以后,需要注意,前膝盖不能过脚尖。过脚尖以后,你这个前力就往前倾了,力就散了。要能考出来你这个步法站得对不对,有没有力,下盘巩固不巩固,就看你这个前脚,能不能踩住,后脚能不能蹬住。前脚、后蹬,这个说明你这个步法对了。
        ◎ 在运转当中呢,要分虚实。动的腿,就是虚的,不动腿,都是实的。然后互相转换。前脚变后脚,后脚变前脚,然后根据动作的要求,来回转换。这是从步法来说。就是要分虚实,不要实腿转。实转以后伤膝盖。希望大家特别注意,不要实腿转。就是要做动作就分虚分实。
        ◎ 我们做动作需要注意打哪儿看哪儿。
        ◎ 要注意我们的手势。这个动作出来,是在上边的,是在下边的?把这个分清楚。是左边,是右边,都要把他做够。不要又不象左边,又不象右边。要注意的是什么呢?就是要认真地找你的位置。咱们手有手的位置,脚有脚的位置。动作出来怎么转,怎么上,都有一定要求。这个方面要严格地要求。绝不是随便出一个手,随便上一个步,随便出个拳,这个不行。应该按规定,你手应该走到哪儿,你就要走到哪儿,用哪儿你就用哪儿。
        ◎ 我们千万注意,杨式太极拳,不是没有呼吸。不单独做呼吸。就是自然呼吸。舌舔上颚,你自由呼吸。你这不是舌舔上颚,你就有唾沫嘛,就要“咽液”,你要咽下去,不要吐了它。这样就是进行自由呼吸。它并不配合你的所有的动作,也不配合你掌,也不配合你的拳,也不配合你收,也不配合你出手。我们这个拳,没有爆发力。蹬脚、分脚、摆莲,这个腿呀,都没有爆发力,就平稳踢出。就是,一蹬腿,一踢腿,就使劲儿。那使劲儿就跟这个,咱们书上我刚给你们讲的“用意不用力”,这个就相违背了。所以教你呢,就是平稳踢出。打摆莲腿,跟那个蹬脚、分脚,千万不要使劲蹬。而且这个踢的时候呢,有个标准,不是说随便踢的。就是把膝盖提起来,跟胯平,平出。就是整个的脚掌啊,打到对方。这个膝盖呀,提的特别高,而且脚啊,都能够超过头。这个不合乎杨式太极拳练法。练这个动作当中,不要踢那么高。
        ◎ 没有打的力量,没有推的力量。像按手,就平推出去,按着出去就行。你捶,打出去就行,没有打的意识,搬拦捶也没有压的意识。都没有单做的。就像所有的动作没有单去做的。
        ◎ 练太极拳,不是很容易的。就是按规则,按照教你的方法,一式一式地去找。哪个转腰,哪个左转、右转、前转、后转。第一式,太极起势。里边这个动作要领是什么,你手怎么出,脚怎么动。然后再分了虚实以后呢,转向第二个,揽雀尾了,那又该怎么做。这个腰上都给你讲明了,而且力怎么做,也给你说明白了。就是你按着一式一式去找。你有很长时间,你一个礼拜磨一个动作,一共才几十个动作。不到一年的时间,你有很大的收获。这就是,我告诉你,我体验的练拳的。
        ◎ 要持之以恒,不能高兴就练,不高兴就不练。
        ◎ 「无一虚招」:习拳时手的动作少些,腰的动作多些,腰带手,腰拉手,腰脚手。行拳时,攻防意识强烈,做到手出有名、腿出有名。
        ◎ 位置对了,才能出劲,在某种意义上说,位置就是劲。练拳时一出手,一抬脚就要运动到一定的位置上,长了不行,短了也不行,要无过、无不及、适中。要练到一定的位置上,就要掌握一定的尺度,而这个尺度也要通过练才能掌握。……练到位置一搁就对,需要若干年的认真苦练,同时还要认真体会和思考,逐渐找出准确的位置,不苦练,不去找,永远不会做到。光练不去思索,不用心去找、去悟,也不易做到。当练到一搁就达到正确的位置时,也就为练推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练一套杨式太极拳,是以练腰为主,……一切动作要靠腰带动,腰带、腰拉、腰转、腰脚手。
        ◎ 杨式太极拳练法的一个要求是统一行动,集中一点,全身形成一个劲。具体来说是用意念来指挥你的动作,意念与身脚手统一向一个方向,走同一条路线,集中到一个打击点上,使全身的劲力在一点上发出。
        ◎ 练拳是从无知到有知,由知到明,由明到精,今天找出了一个劲,明天又悟出另一个劲,慢慢地,拳越打越好。
        ◎ 不会练拳架,不能推手:推手不能长功夫,功夫是拳上练出来的,不是推手推出来的。
        ◎ 推手的作用:推手是锻炼运转进退灵活以及掌握各种发放擒拿要领的,是练懂劲的功夫。但是即使掌握了一些要领,如果缺乏功力,也用不上,与别人一接手,别人一按,没有功力就运化不了。
        ◎ 杨振基推手特色:我不动,跟你走;你不动,引你动。
        ◎ 架子和推手本来是一致的,怎么练拳,就怎么推手,从架子上出不了功夫,推手就无从说起。
        太极拳修炼感悟  顾海平
        △习练太极拳一定要两条腿走路。一是行功走架。二是推手。
        “行功”就是同一个动作反复练习。照此练习,身体任一部位的不适或气息不顺,都可以得到及时的纠正。这样不断地按照太极拳的要领去检验、去纠正,方可功夫上身。
        “走架”则是按照一定的编排顺序练一套拳,并在不断的动作变换(肢体方位与角度的变化)中,也能做到拳论要求的虚领项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松胯等,学会用肢体语言表达太极拳内涵。
        “推手”是对“行功走架”的检验,用来检验在对抗状态中是否能按拳论的要求练拳。在推手中,只有遵循不丢不顶、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原则,方可去掉身上的僵力,并逐渐产生太极劲,从而达到“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的境界。
        故练太极拳,走架和推手要同步进行。不推手难以领会太极拳之真正内涵,不推手等于是片面地练习太极拳,都不能理解真正的太极拳。
        △推手是太极拳技击的中间过程.是师门之间的训练方法,而不是目的。与朋友推手是一种技艺的交流,更能体现武德的高低。高手推手只要用意念把对方劲路锁住即可,只有输的一方可以体会到高手的劲力而旁观者浑然不知。
        推手要做到不丢不顶,就要与对方零距离接触,相互寻找对方的力点而又不给对方力点。推手不是为了论输赢,而是为了找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
        推手时全身要松得干干净净,对方与你搭手时,仿佛只能摸到你的衣服上,一用力劲力就像推到布帘上一样落空,时时让对方感到前面是一个坑若不小心就要掉进去,这就是“一羽不能加”。
        与人搭手时“皮毛要攻,肌骨要松”,对方有力我亦有力而力在先,不先不后如泉涌出,用弹簧劲将对方抖出,这就是“蝇虫不能落”。
        发劲时尽量做到全身不挂力,起码要力不上肩,全身松透,虚领顶劲,做到听、懂、化、拿、发一气呵成。只有做到舍己从人、不丢不顶,才能发人于无意。    
        走化初时要用动作化,而后用身法化,最后达到意化,这就是要经历着熟、懂劲和神明各阶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化人于无形。
        △古人云:“理凭力壮,力凭理伸。故不可一日不讲理。不可一日不培力。”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练太极拳也是一样,有些人空讲理论而不练拳,只钟情于解释先人哲师的经典论著,而没有在太极拳的练习实践中去搞懂其中的道理。而另一些人则是终日埋头苦练,偶尔才看几篇太极拳方面的理论文章,没有深究动作中的拳理拳法,只是在重复着僵硬的动作,虽练拳数年却收效甚微,乃至苦练数十年也无法入门。
        所以我认为练太极拳一定要两手都抓,用拳理指导练拳、推手、技击,并通过实践进一步理解拳理。只有这样不断地在老师(包括一字之师)的正确指导下反复体会,才会逐渐把太极功夫练到身上。
        △“皮毛要攻,肌骨要松”。是太极拳习练者常讲的口头禅,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体会各异。
        “皮毛要攻”的“攻”就是进攻。皮毛怎么进攻呢?在练拳和推手中要求“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这里讲的并不是用力蹬脚,使劲从脚而至腿、至胯、至腰、至臂,用力把人僵硬地推出去,而是要全身松透、沉于涌泉,再节节放松把劲送出去。例如“捋”,手臂上要全部放松,丝毫不用力,好像只是手臂的汗毛和皮肤在前进。“按”也是一样,把意念放到手心和前臂的内侧,也就是阴面,由皮毛引导,松开手、肘、肩、腰、胯,脚底要均衡地落在地面上,目光专注“按”的方向,前引后送,好像只是皮毛在进攻,通过手上的皮毛把意念送到对方身上拿住他的劲,使对方不得机而将其发出丈外。只有肌骨节节松开,才能使对方感觉好像是挨着皮毛而出。
        △太极拳论中有言:“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很多人对此言的理解为:“对方从左方用力功来,我左方虚而化之、虚而引之,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如对方从右方用力来攻,我则右方虚而化之、虚而引之,也不与顶抗,使来力落空。这就是不犯双重之病。”但在行功走架和推手中我的体会是,这里的“虚”和“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左”和“右”也不是简单地指方位,而是指两种不同的情况以及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虚”指的是“化”,“杏”指的是“走”,合起来就是“走化”。
        “化”是对方挨我身体时,我与对方接触的外表面不动,而身体里面通过意念松沉,转移对方的作用力,用我的面接对方的点,再移点不移面,让对方只能摸到我的皮毛,而不让他的手或任意接触我的部位与我分开。(然后再通过对方的手,将我的劲作用到对方身上将其发出,此处不做详细讨论。)这就是我们讲的化人于无形,有些学者也称为“内化”或“意化”。“杏”则是没有了,对方要打我却找不到我,对方的手攻我身上,我通过身法的变化或步法的移动让其落空。
        △对“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大都认为是指在推手中要和对方不顶。我的理解是这两句话应该分清。
        “一羽不能加”,是指在推手中与对方不丢不顶,接触点零距离接触但毫不接对方的力点,即使羽毛那么轻的力也不让他作用到我的身上。只有从人才能做到不顶,也就是从人己不难。每个人的懂劲水平不同,要通过推手练习慢慢达到电子磅的灵敏度,即使只有几克的力加在身上也能感觉到。对方的力作用到我的身上,我要全身透空松得干干净净,让对方只能摸到我的衣服上,再加力就好像推到布帘上一样落空,这就是不顶。
        “蝇虫不能落”则是对方的力作用到我身上时,就好像突然有一个可怕的毛虫掉到我的臂上,我无意识地本能一抖,就把它抖出去,这就是发人于无意。这个动作也好像无意碰到点着的烟头,我突然一抖把它弹出去一样。古人云“打人好比火烧身”。拳论有云:“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在遇到对方突然袭击时下意识的一动,可能就是用意不用力吧。
        “一羽不能加”是不丢不顶,“蝇虫不能落”是只要发现对方有一点顶就把对方弹抖出去。
        △站桩是静止(这里的静止是指外形的静止)状态下的松沉。
        初学太极拳时下部不稳,老师就让先练站桩。太极拳的站桩要领同练拳一样,从头到足都有讲究。头要虚领顶劲。这里的“顶”不是动词,不是让你用力顶,而是虚虚领住,就是像提住一件衣服一样领在那里。肩要沉,不是用力放下肩,而是腋下松开、力不上肩。肘要坠,像吊住一样,绳子一断就会掉下来。含胸拔背,把气(这里的“气”不是指、呼吸的气,呼吸的气只能在肺部)送到丹田或放到整个腹内,让胸背的每一个点都下沉,你想哪里哪里就紧就实。松腰、松胯,把意引到涌泉或更下面,脚不是踩在地上而是松松地落到地上,每一点的压强都相等(在这里只是要求),就像站在草地或松软的沙地上一样。站桩的目的就是松沉,是练习静止状态下的松沉。
        拳架是运动状态下的松沉。在走拳架时要做到节节放松,由有意放松达到无意成刚,要领同站桩一样。
        推手则是在对抗状态下的松沉。在推手中讲得最多的是不丢不顶、舍己从人、用意不用力。如果全身僵硬则非丢即顶、用力不用意,更谈不上合己从人了。只有通过长年累月在松沉状态下的推手训练,慢慢地才会全身透空、毫不挂力,松沉得让人摸不着,彼意刚触我皮毛我意已入彼骨髓。
        在静止状态下、运动过程中、对抗接触中都要求松、求沉、求静,以达到太极拳之完美境界。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